武曌,一般被稱為武則天,幷州文水人。唐朝至武周時期政治家,武周開國君主。荊州都督武士彠次女。
她多智略,兼涉文史,頗有詩才。著有《垂拱集》《金輪集》等。武則天前後當政四十餘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
01、出身名門,父死被趕出家門
武則天於624年出生於長安 ,為唐朝開國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出身隋朝皇室,母親出身隋朝貴族。
唐朝取代隋朝後,父親武士彠平步青雲,扶搖直上,仕途一篇光明,還封了應國公。武則天生活得無憂無慮。
685年,武則天12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武則天母女被家族兄長趕出家門,母女二人回到長安,相依為命。
02、被封才人,馴馬初露鋒芒
637年十一月,唐太宗駕幸洛陽宮,聽說十四歲的武則天“容止美”,遂召她入宮,封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
進宮後,武則天深受李世民的喜愛,但是李世民從未想過要給她很高的地位和權利。
李世民有馬名叫獅子驄,肥壯任性,沒有人能馴服它。武則天對李世民說:”我能制服它,但需要有三件東西:一是鐵鞭,二是鐵棍,三是匕首。
用鐵鞭抽打它,不服,則用鐵棍敲擊它的腦袋,又不服,則用匕首割斷它的喉管。“
李世民聽後,頗為誇讚武則天的志氣。但武則天並未得到李世民的寵愛,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地位始終沒有得到提高。
03、再次入宮,被封昭儀
但在李世民病重期間,武則天和太子侍候在側,他們日久生情,雙雙墜入愛河。
649年,李世民駕崩,武則天依例與部分沒有子女的嬪妃們一起入長安感業寺為尼,但她與新即位的高宗李治一直藕斷絲連。
650年五月,李治在為祭奠李世民週年忌日而入感業寺進香時,又與武則天相遇。兩人相認,並互訴離別後的思念之情。
因無子而失寵的王皇后看在眼裡,便主動向李治請求將武則天納入宮中,企圖以此打擊她的情敵蕭淑妃。李治早有此意,當即應允。
651年五月,李治的孝服期已滿,武則天便再度入宮。入宮前,武則天已懷孕,入宮後便生下兒子李弘。
武則天回宮後,迅速打敗蕭淑妃,獲得李治的寵愛。652年五月,武則天便被拜為二品昭儀。
04、掐死女兒,陷害王皇后
當時王皇后、蕭淑妃經常與其爭寵,三人互相讒毀,但李治都沒有聽信。
654年武則天產下長女安定思公主。在公主出生後一月之際,王皇后來看望,憐愛並逗弄公主。
離開後,武則天趁著沒人,竟將公主掐死,又蓋上被子掩飾。
正好李治來到,武則天假裝歡笑,開啟被子一同看孩子,發現女兒已死,啼哭不已,並且驚問侍從,侍從都說:
“皇后剛來過。”李治勃然大怒,說道:“皇后殺了我的女兒!”武則天於是哭泣著數落王皇后的罪過,王皇后無法解釋清楚。
時間一久,李治便想把武則天晉封為一品宸妃,由於受到宰相韓瑗和來濟的反對,最後不能成事,他只能忍了下來。
05、廢王立後,貶走元老
當時朝廷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元老大臣勢力強大,李治的權力受到很大限制。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很多大臣反對唐高宗“廢王立武”。
655年三月壬戌,武則天編寫《內訓》一書,同年中書舍人李義府首起支援“廢王立武”,得到李治和武則天的重賞。
許敬宗、崔義玄、袁公瑜等大臣見機行事,也都轉而支援立武則天為後。李治見有不少人支援,於是再生廢立之意。
而元老李勣又表態說“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使李治、武則天在廢立皇后的問題上的不利局面一下扭轉過來了。
十月十三日,李治終於頒下詔書:以“陰謀下毒”的罪名,將王皇后和蕭淑妃廢為庶人,囚於別院;她們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嶺南。
七天以後,李治再次下詔,將武則天立為皇后;與此同時,又將反對最力的宰相褚遂良外貶。十一月初一日,舉行了冊立武則天為皇后的儀式。
657年,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移居洛陽,以洛陽為東都。659年四月,武則天與李治將長孫無忌、于志寧、韓瑗、來濟等人削職免官,貶出京師。李治掌握了實權。
06、武則天參政, 有生殺大權
660年十月,李治風疾發作,頭暈目眩,不能處理國家大事,於是讓武則天處理朝政。
661年正月,武則天請禁止天下婦女為俳優之戲,李治採納。四月,李治欲親征高句麗,在武則天及群臣勸諫下才作罷。
武則天得志後,“專作威福,上欲有所為,動為後所制”,李治不勝其忿。664年,宰相上官儀請求廢后,李治亦以為然,即命上官儀起草廢后詔書。
左右侍從及時奔告於武則天,武則天立即到李治面前自訴,李治又擔心武則天怨怒,因此哄騙她說:“我初無此心,皆上官儀教我。”
從此每當李治理政,武則天便“垂簾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生殺,決於其口”。
07、武則天參與封禪大典,與李治並稱二聖
由於李治在位時期國力昌盛,武則天積極勸其封禪泰山。封禪時本應先由皇帝初獻,公卿亞獻。
但武則天認為,封禪是祀天祭地的大禮,祭奠女性祖先,理應由當朝皇后主持。所以她要自己充當亞獻,好孝敬自己的婆婆,李治應允。
665年十月李治率文武百官、扈從儀仗,從東都洛陽出發,前往泰山封禪,武則天則率內外命婦隨行。
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的首領和使節。李治和武則天雙雙登上泰山。
大年初一這天,唐高宗李治在泰山南山下的封祀壇,祭祀了昊天上帝;第二天一大早又登山到登封壇封玉冊;第三天在社首山降禪壇祭皇地祗。
到了武則天和燕太妃獻祭品的時候,但見泰山上盈盈燕燕,花團錦簇。知道的人說是封禪,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開相親郊遊會呢。
武皇后在宮女的簇擁之下,登上了降禪臺獻上祭品。獻上祭品之後,還要歌頌天地。
武則天參與封禪 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674年八月,李治稱天皇,武則天稱天后。
十二月,武則天上建言十二事。武則天能夠重視農業生產,她所編農書《兆人本業》,頒行天下,影響很大。
09、提倡修書,讓學士參政
675年,李治所患的風眩症愈加嚴重,欲禪位給皇后,便與大臣們商議,準備讓武則天攝政,因宰相郝處俊勸諫,這才暫時停議。
武則天得知後,就召集了大批文人學士,大量修書,先後撰成《玄覽》《古今內範》《青宮紀要》《少陽正範》《維城典訓》《紫樞要錄》《孝子傳》《列女傳》等書。
且密令這批學者參決朝廷奏議,以分割宰相的權力,被當時的人稱作“北門學士”。
10、廢李顯,立李旦為王,臨朝稱制
683年,李治患病,命李顯代理國政,宰相裴炎、劉齊賢、郭正一等人協助理政。李治病情加重,於同年十二月駕崩於東都洛陽貞觀殿。
臨終遺詔讓太子李顯於靈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天后(武則天)決定。
四天以後,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尊武則天為皇太后。684年二月,李顯打算任命韋皇后之父韋玄貞為侍中,被裴炎阻止。
武則天將李顯廢黜為廬陵王,遷於房州,轉而立第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武則天仍臨朝稱制。
11、用人英明,平叛徐敬業
684年九月,徐敬業、徐敬猷兄弟聯合唐之奇、杜求仁等以扶支援廬陵王為號召,在揚州舉兵反武,十多天內就聚合了十萬部眾。
武后當即以左玉鈐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率兵三十萬,武則天招深諳兵法且足智多謀的魏元忠監理軍事,前往征討。
徐敬業雖然擁有10萬大軍,不過是臨時召集的烏合之眾。他的核心集團都是仕途不順利,志大才疏之人,其中有著名詩人駱賓王。
李孝逸李堂宗室,但他不懂軍事,但一失利便畏懼退兵,也多虧魏元忠確實是精通兵法、足智多謀,戰略指揮也得當,最後用火攻一舉擊敗了徐敬業。
12、廣開言路,允許告密,朝中人人自危
685年五月,武則天下詔允許內外九品以上官員和百姓向朝廷自薦,以求被任用。
686年正月,武則天還政於李旦,但李旦知其並非出自誠心,“奉表固讓”,於是武則天繼續臨朝稱制。
三月,武則天下令製造銅匭,置於洛陽宮城前,分為延恩、招諫、伸冤、通玄四匭,隨時接納天下表疏。
銅匭”建立後,武則天就建立起了一個專門慣例“銅匭”的管理機構,這就是“匭使院”。
匭使院由諫議大夫、補闕、或拾遺充任的知匭事與由御史中丞、侍御史、給事中或中書舍人充任的理匭使一起共掌院事。
武則天為監察宗室與大臣,規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即使是農夫樵人,武則天都親自接見。
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如果並非事實,亦不會問罪,於是四方告密者蜂起。
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獄,酷吏們則使用各種酷刑審訊,能活著出獄的百無一二。
朝士人人自危,相見莫敢交言”,大臣們每次上朝前,都要和家人訣別。
13、平定諸王造反,盡除李氏諸王
武則天謀奪李唐社稷,翦除唐朝宗室,引起諸王不安,欲起兵對抗。
688年八月於博州舉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豫州,以呼應李衝。其餘四王則共同參與二人的反叛,合謀直取神都洛陽,誅殺武后。
武則天分遣丘神勣、魏崇裕討伐。李衝起兵七日即敗死。九月,李貞兵敗自殺。
武則天想盡除李氏諸王,使周興等展開審訊,逼迫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黃國公李撰、東莞郡公李融及常樂公主等自殺,他們的親信也被殺死。
16、登基稱帝,建立武周王朝
688年五月,武則天加尊號為“聖母神皇”。十二月,武則天親自拜洛受圖,史稱此時“皇帝、皇太子皆從,文武百官、蠻夷酋長,各依方位而立。
690年九月間,發生了一系列官民、宗戚、四夷首領、沙門、道士向武則天請求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的要求,李旦亦自請賜姓武氏。
不久,群臣奏稱“鳳集上陽宮,赤雀見朝堂”,武則天方準所請,於10月16日登上則天門樓,改唐為周,定都洛陽,稱為“神都”,建立武周王朝。
17、發展科舉,重用人才
武則天登基後,整頓吏治,重用人才。692年正月,武則天引見存撫使所舉之人,授予各種官職進行試用,試官制度由此開始。
武則天對科舉選拔非常重視,曾多次在洛陽城外設定殿試,自己監考,親臨考場。並親自在殿試上提問考生。
除此之外,武則天推行的“武舉”考試也頗為著名。她設立武舉考試,不僅從中選拔將帥之才,而且也激發了人們的尚武精神。
武則天還採取了更為開放和大膽的用人舉措。她開發設立了女官,有很多女侍從和女秘書,從正九品一直到正一品。
對於任用上官婉兒,武則天不計門第、不避仇人。即使上官婉兒受牽連被貶為宮婢,她也毫不吝嗇地讓婉兒學習經書以及禮節。
聽到婉兒的才名,竟親自考驗婉兒。而後居然把有著殺父之仇的婉兒養在身邊,並且給予重用,培養了讓其參政議政。
18、對外征戰,橫掃歐亞,造萬國天樞
(1)平定安西四鎮
692年九月,武則天採納西州都督唐休璟“請復取四鎮”的建議,派大將王孝傑等率軍出征西北。
十月,王孝傑大破吐蕃,收復龜茲、疏勒、于闐、碎葉等安西四鎮,設安西都護府於龜茲。
在群臣一致反對的情況下,武則天毅然對龜茲所在安西四鎮增兵三萬,其中以碎葉鎮守使韓思忠最為勇猛。
這一措施使安西四鎮從此安定,直到唐玄宗時再無反覆。
(2)亞洲大戰,對抗四國圍攻
吐蕃不甘安西四鎮被奪,暗中集結各方勢力,聯合西突厥等發動侵略戰爭,主要進攻物件便是武周。
後突厥和室韋見狀,亦趁機發動對武周的戰爭,一時間,武周面對四國圍攻,災難空前,稱之為“亞洲大戰”。
694年正月,將軍李多祚擊破室韋叛亂。經過一年多的交戰,大獲全勝。此戰中,王孝傑率軍斬敵60000餘。
碎葉鎮守使韓思忠大破泥熟俟斤、突厥施質汗、胡祿等,繼而攻佔吐蕃泥熟沒斯城;郭虔瓘在焉耆攻破西突厥二萬帳。
(3)遠征西亞,聲名遠播
在武周擊敗吐蕃西突厥、後突厥,室韋,四大軍事強國的戰爭中,武則天在戰事連連得勝後,便派韓思忠遠征西亞、直逼歐洲。
韓思忠率軍在中亞大破泥熟俟斤,在西亞攻破突厥施質汗,隔裡海與歐洲相望。
他正欲進攻突厥可薩帝國時,西突厥對中亞增兵,韓思忠不得已重返中亞後,成功剿滅胡祿屋闕。
繼而駛入東亞,攻陷吐蕃泥熟沒斯城,橫掃全亞洲。韓思忠不負使命凱旋歸來後,武周的名聲遠播四海。
八月,四夷酋長在波斯國大酋長阿羅憾的號召下請求用銅鐵鑄造天樞,立於端門外,銘紀武則天功德,黜唐頌周,武則天同意。
武周萬國天樞,高達147尺(45.87米)以上,成功超越了羅馬帝國的圖拉真紀功柱,位居世界三大紀功柱之首。
19、登嵩山,封神嶽
政局漸漸穩定,國家經濟也日趨繁榮,但武則天總感覺武周王朝還沒有得到臣民所接受,她急需一場儀式來宣揚自己的功績。
公元696年臘月,武則天從神都出發率文武百官,登嵩山,舉行聲勢浩大的封禪大典。
到達嵩陽後武則天在嵩山的峻極峰修築一座登封壇,登上嵩山最高峰峻極峰祭祀上天,又在少室山下舉行禪祭地祗。
第二年,武則天又來到登封,在嵩山的登封壇上,封嵩山為天下五嶽之首,並在嵩山封禪、封嶽神。
20、營州兵變,討伐契丹孫萬榮
696年,營州鬧雪災,契丹各部落的牛羊、人口被凍死不少。按道理,東夷都護府趙文翽沒有賑濟災民,強迫契丹人繳納土特產。
李盡忠、孫萬榮忍無可忍,於是出兵攻擊營州,殺死都督趙文翽,並將城內財物劫掠一空。
武則天出動曹仁師、張玄遇、麻仁節、李多祚等28位將領,5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向營州。
張玄遇、李多祚等率兵追擊契丹,一路所向披靡,如入無人之境,曹仁師輕易冒進,被契丹假情報誤導,結果遭遇埋伏,全軍覆沒。
武則天聽到前線失敗的訊息,下令徵兵,大行討伐。她命令全國獄囚及地主家奴,凡驍勇健壯的男人,皆赦免其罪,而後充軍,發往前線迎戰契丹。
又命令山東近邊各州,設定武騎團兵,以武衛大將軍武攸宜為清邊道行軍大總管,督兵繼續討伐。
孫萬榮率領契丹兵偷襲檀州,清邊道副總管張九節招募敢死士卒數百人出戰,使孫萬榮敗入山中。李盡忠也死去。
武則天派武懿宗、婁師德、沙吒忠義率兵二十萬再伐孫萬榮。六月,孫萬榮兵敗被殺。
21、鑄九鼎, 作《曳鼎歌》
697年四月,武則天鑄成九鼎,從玄武門曳入宮城,令宰相、諸王率南北衙宿衛兵十餘萬人,連同宮中儀衛大牛、白象共同拖曳。
武則天又作《曳鼎歌》,以令其相互唱和。最終將九州鼎依照各自方位列於明堂廷內。
羲農首出,軒昊膺期。
唐虞繼踵,湯禹乘時。
天下光宅,海內雍熙。
上玄降鑑,方建隆基。
22、選李顯為繼承人
武則天年紀大了,面臨最大問題是繼承人問題,她想僅存的兒子李顯和李旦性格上都過於懦弱,不適合坐繼承人。
698年,武承嗣、武三思謀求為太子,幾次使人對武則天說:“自古天子沒有以異姓當做繼承人的。”武則天猶豫不決。
宰相狄仁傑對武后說:“姑侄之於母子,哪個比較親近?陛下立兒子,那麼千秋萬歲後,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祭拜。
立侄子,那麼從未聽說侄子當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廟。”他勸武則天召還李顯。武則天無意立武承嗣、武三思為太子。
控鶴監內供奉吉頊、張易之、張昌宗都也請求武則天立李顯為儲君,皇嗣李旦亦請求遜位於李顯。
在經過多方權衡之後,武則天最終決定立李顯為皇太子,並將李顯秘密接回洛陽。
23、寵幸二張,引起君臣關係緊張
武則天解決了繼承人的問題後,志得意滿,開始耽於享樂,大修宮殿、佛寺。
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年少美姿容,常傅朱粉、衣著華麗。武承嗣、武三思等都爭著追捧他們,甚至為他們執鞭牽馬。
當時,武則天已經進入暮年,老病纏身的她長時間不能上朝,對朝政的控制力下降,她將二張兄弟當做耳目。
二張逐漸插手朝政,陷害宰相魏元忠,不僅跟大臣結怨,引起武則天母子、君臣關係也因此空前緊張起來。
24、被迫退位,心灰意冷
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在迎仙宮集仙殿臥床不起,只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
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交結禁軍統領李多祚,佯稱二張謀反。
於是發動政變,率禁軍五百餘人,衝入宮城,殺死二張,隨即包圍集仙殿,要求武則天退位。
二十三日,李顯代理國政,施行大赦,改年號為神龍。二十四日,武則天被迫傳位給李顯,次日,李顯在通天宮即皇帝位。
退位後的武則天徙居上陽宮。李顯復位後,率百官到觀風殿問武則天起居,此後每十日一往;又為武則天上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
二月初四,恢復國號為唐,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皆復舊制,複稱神都為東都。
25、退位後,晚景淒涼,病逝
晚年的武則天“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不覺其衰老”。等到退位後,卻不再梳妝打扮,面容憔悴。一次,李顯入見武則天時,為此而大驚。
武則天哭泣道:“我從房陵把你接回神都,固然是要把天下託付於你,而五賊卻貪求事功,把我驚動到這裡。”李顯聽後,悲泣不已,跪地“拜謝死罪”。
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在上陽宮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歲。遺詔省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
並赦免王皇后、蕭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韓瑗、柳奭三人的親屬。706年五月,她得以與高宗合葬於乾陵。
26、擅長詩文和書法
武則天多智略,兼涉文史,頗有詩才。曾召文學侍臣周茂思、範履冰等編纂《要覽》《字海》《樂書要錄》等書,有《垂拱集》100卷。
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詩詩是683年正月,武則天隨唐高宗李治遊嵩山,並寫下《從駕幸少林寺詩》,詩寫得大氣磅礴:
陪鑾遊禁苑,侍賞出蘭闈。
雲偃攢峰蓋,霞低插浪旂。
日宮疏澗戶,月殿啟巖扉。
金輪轉金地,香閣曳香衣。
鐸吟輕吹髮,幡搖薄霧霏。
昔遇焚芝火,山紅連野飛。
花臺無半影,蓮塔有全輝。
實賴能仁力,攸資善世威。
慈緣興福緒,於此罄歸依。
風枝不可靜,泣血竟何追。
武則天除精通史籍詩文之外,還精於書法,尤其精於飛白書和行草書。所謂“飛白”就是在筆畫中具有絲絲露白特點的書法,難度極大,但看上去卻極為高雅。
武則天足智多謀,她從才人做到皇后,臨朝稱制,後來建立武周王朝,成為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可謂手段高明毒辣。
但她重視農業生產 ,減輕賦稅,開創科舉制度,重用人才,平定叛亂,使唐朝在她的掌控下平穩發展,真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