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字道濟,原籍河東,後徙居洛陽。唐朝中朝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宰相。
01、自幼聰慧,因文采被評為策論第一
667年,張說出生於官宦之家,可惜他12歲那年父親突然在任上去世,張說由母親馮氏撫養成人。
7
張說自幼聰慧,喜歡讀書,過目不忘,他思維精細,在文學上頗有造詣,寫得一手好文章。
690年張說參加科舉,武則天親臨洛陽城選拔舉人,年僅22歲的張說的文采在應試中驚豔了所有人,被評為策論天下第一,被授予了太子校書郎一職。
02、修《三教珠英》,升任右史
699年,武則天命男寵張昌宗主持編修《三教珠英》,並援引一大批當世知名的“文學之士”參與修撰。
張說與李嶠、徐堅、宋之問、崔湜等都在其中。張昌宗平時只是高談闊論,賦詩聚會,修撰工作以張說與徐堅出力最多。
701年,《三教珠英》修撰完成。張說以修書之功升任右史、內供奉,負責考功、貢舉等事務,很快便得到了武則天的賞識,升為諫官。
03、不畏權貴,為忠臣作證,被貶嶺南
他因其敢於直言進諫,又富有學識,深得武帝喜歡,繼而被提拔為鳳閣舍人。
703年,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多次遭到宰相魏元忠的彈劾。遂構陷魏元忠私議“太后老矣,不若挾太子為久長”,稱其有謀反之意。
張說當時擔任鳳閣舍人,張昌宗私下對張說威逼利誘,讓他指證魏元忠謀反。張說只得應允。
武則天次日召集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及一眾宰相,共聽張昌宗和魏元忠對證,但始終無法判定魏元忠有罪。
張昌宗便請武則天召張說上殿作證。鳳閣舍人宋璟、殿中侍御史張廷珪、左史劉知幾皆在殿外等候,紛紛以正言規勸張說。
張說遂拿定主意,進殿後對武則天直稱是張昌宗逼其作偽證。張昌宗氣急敗壞,反口又稱張說是魏元忠的同謀。
武則天認為張說是“反覆小人”,將他和魏元忠一同下獄,過了幾天再次詢問張說。但張說始終不肯誣陷魏元忠。
武則天最終罷免了魏元忠的宰相之職,將他貶為高要縣尉。而張說則以“忤旨”被流放到嶺南的欽州。
04、審理案件,果斷幹練,被升為宰相
710年,唐睿宗即位,張說遷任中書侍郎,兼雍州長史。這年秋天,譙王李重福潛入東都,欲謀奪皇位。
兵敗後,東都留守捕獲了其黨羽數百人,審訊多月,遲遲不能定案,睿宗即命張說前去審理。
張說很快查清了此案,一宿即捕獲了譙王的主謀張靈均等,弄清了其全部罪狀,其餘誤捕下獄的一律宣佈無罪釋放。
張說辦事幹練,深受睿宗的`嘉獎。711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這時,尚居東宮為太子,張說為侍讀,備受親近禮敬。
05、太平公主幹政,被罷相
當時,太平公主交結朝臣,干預朝政,圖謀廢掉太子。她指使術士上言,稱五日內必有急兵入宮,暗指太子將會兵變奪位。
李旦告訴身邊侍臣,讓他們做好防備。張說進言道:“這是有小人想離間陛下與太子的關係,陛下如果讓太子監國,小人自然膽怯,流言便會平息。”
李旦大喜,當日便命李隆基監國。後來,張說又改任兵部侍郎,仍領同平章事。
712年,李旦禪位,太子李隆基稱帝,史稱唐玄宗。太平公主在朝中仍然擁有強大的勢力,與皇帝李隆基之間的矛盾鬥爭也是日趨激化。
睿宗雖然退居為太上皇,但仍控制著朝政大權。太平公主恨張說不趨附自己,便奏請睿宗,將他貶為尚書左丞,並出為東都留守。
06、為除掉太平公主出謀劃策,被封燕國公
張說洞知太平公主之黨暗中懷有異謀,遂遣使者獻給玄宗一把佩刀,暗示他要果斷行事,以剷除太平公主之黨。
713年,唐玄宗誅殺太平公主。玄宗即召張說拜中書令,封燕國公。不久,唐玄宗更改官職名稱,張說被改封紫微令。
07、與姚崇不睦,被貶為嶽州刺史
張說與同州刺史姚崇關係不和睦。玄宗打算任命姚崇為相,張說便指使御史大夫趙彥昭彈劾姚崇。
玄宗明知是張說的計謀,仍任命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姚崇任相後,張說非常害怕,想要投靠岐王,他私自到岐王李範府中申述誠意。
結果被姚崇告發,張說被貶為相州刺史,充任河北道按察使。不久,張說又被他事牽連,再貶為嶽州刺史。
08、孤膽涉險,平息誅殺突厥降戶事件
719年,張說任檢校幷州大都督長史兼天兵軍大使,代理御史大夫,同時在軍中修撰國史。
720年,朔方大使王晙誅殺突厥降戶阿布思等千餘人,引起幷州的同羅、拔曳固等部族的恐懼。
為了平息事端,張說只率二十人,持節安撫各部,晚上還住在他們帳中。
副使李憲得知後派人傳信,勸他不要涉險,張說卻絲毫不懼。諸部落深受感動,得以安心。
10、平定康待兵反叛,再次拜相
721年,突厥降將康待賓反叛,自稱葉護,攻陷蘭池六州。唐玄宗命王晙率兵討伐,又命張說參與軍機。
當時,康待賓暗中勾結黨項,攻破銀城、連谷,還佔據糧倉。張說率一萬人出合河關襲擊,大破康待賓,並乘勝追擊。
當逃到駱駝堰時,党項反戈,叛軍潰散。張說招撫党項流散人員使他們各安其業。
於是奏請設定麟州,安頓党項。同年,張說被召拜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11、平定康願子
722年,張說擔任朔方節度大使,並巡視邊防五城。當時,康待賓餘黨康願子舉兵造反,自立為可汗,並劫掠牧馬,西渡黃河出塞。
張說率兵追討,在木盤山擒獲康願子,俘虜三千人,又將居住在河曲六州的降戶五萬餘人強行遷往中原的許、汝、唐、鄧、仙、豫等州。
當時的張說意氣風發寫下《幽州夜飲》:
涼風吹夜雨,蕭瑟動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遲暮心?
軍中宜劍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邊城將,誰知恩遇深!
12、大膽改革軍事,裁軍二十萬,同時招募精兵
起初,唐朝邊境有鎮兵六十多萬,張說以“時無強寇,不假師眾”為由,奏請裁軍二十萬,讓他們回鄉種地。唐玄宗對此猶豫不決。
張說道:“邊軍雖多,但各將帥都只管擁兵自衛,役使兵丁營私。真能制敵,不在兵多。
以陛下之英明威武,四夷都能臣伏,不用擔心裁減人員會招來寇賊。臣請以臣全家百口人做擔保。”唐玄宗這才答應。
當時,諸衛府兵貧弱,大都在輪班休假時逃跑了。張說建議招募壯士,修改條令,減少勞役。
不到十天,便選得精兵十三萬,分別補給各衛,增強京師的守衛。這就是後來的彍騎衛隊。
13、引領文人著書立說
723年,唐玄宗回京,升張說為中書令。不久,玄宗設立麗正書院,招納秘書監徐堅、太常博士賀知章、監察御史趙冬曦等文學之士。
讓他們著書立說、講論文史,並任命張說為修書使,主持其事。張悅寫下《恩制賜食於麗正殿書院宴賦得林字》:
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
誦詩聞國政,講易見天心。
位竊和羹重,恩叨醉酒深。
緩歌春興曲,情竭為知音。
725年,玄宗將麗正書院改為集賢殿書院,任命張說為集賢院學士,知院事。他寫下《赴集賢院學士上賜宴應制得輝字 》:
侍帝金華講,千齡道固稀。
位將賢士設,書共學徒歸。
首命深燕隗,通經淺漢韋。
列筵榮賜食,送客愧儒衣。
賀燕窺簷下,遷鶯入殿飛。
欲知朝野慶,文教日光輝。
14、三次拜相,隨玄宗泰山封禪城
724年,張說倡議玄宗到泰山舉行封禪之事,並與徐堅等人草擬封禪時的禮儀程式,對不合時宜的舊儀程加以改正。
同年,玄宗封禪泰山,臨行前任命張說為右丞相兼中書令,源乾曜為左丞相兼侍中,又命張說撰寫《封禪壇頌》,準備刻在泰山之上。
封禪時,張說將跟隨上山的執事官,都安排為自己親信之人,並且越級升為五品。
而對隨行的兵士,只加功勳,不給賞賜。因此,朝野內外都埋怨張說專權。
15、和宇文融不和,被罷相
他與御史中丞宇文融不和,因此對宇文融所提出的建議,大多加以壓制。
封禪大典之後,宇文融利用了百官對張說的不滿,擬定了貪汙受賄、徇私舞弊等數則罪狀率先發動進攻。
唐玄宗便命源乾曜與崔隱甫、刑部尚書韋抗、大理少卿明珪等人一起在御史臺審訊張說,結果罪狀大多屬實。玄宗遂命高力士探視張說。
高力士回來後,對玄宗道:“張說頭髮散亂,滿臉汙垢,坐在稻草墊子上,用瓦盆吃飯,驚慌恐懼地等候處分。”
高力士又述說張說對國家的功勞。玄宗於是赦免張說,僅罷免其中書令之職。
唐玄宗還是一如既往的尊重他,但凡遇到軍政大事,唐玄宗就會派使者來詢問他的意見。
這些舉動卻被宇文融認為是張說東山再起的徵兆。於是宇文融等人經常在唐玄宗面前攻擊張說。
而玄宗對朝中分為兩種派別一事有所察覺,這種朋黨之爭歷來被帝王所厭惡。
因此在不得已逼迫張說告老還鄉的同時,宇文融等人也被免被貶,紛紛逐出京城。
16、修書有功,被封開府儀同三司
729年,張說被任命為尚書右丞相、集賢院學士,不久,接替源乾曜為尚書左丞相。
張說修撰《謁陵儀注》完成之後,因功加封為開府儀同三司,就是同三公是一樣的地位待遇。
17、病重離世,玄宗為其舉哀
730年,張說患病,唐玄宗每天都派中使前去看望,並親自為他書寫藥方。同年十二月,張說病逝,終年六十四歲。
唐玄宗在光順門為他舉哀,親自撰寫神道碑文,並罷元旦朝會,追贈太師,賜諡文貞。
18、文學成就卓著,留下千古名篇
張說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著名的文學家,他為官三十年寫下許多詩篇。
690年九月,詩人任校書郎,曾兩度奉使入西蜀。詩人本已預期規程,卻因事而被迫推遲,寫下《蜀道後期》:
客心爭日月,來往預期程。
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
他喜歡遊覽山水,曾寫下著名的山水詩《和尹從事懋泛洞庭》:
平湖一望上連天,林景千尋下洞泉。
忽驚水上光華滿,疑是乘舟到日邊。
他還寫下懷古詩,抒發自己的志向經過鄴都時寫下《鄴都引》:
君不見魏武草創爭天祿,群雄睚毗相馳逐。
晝攜壯士破堅陣,夜接詞人賦華屋。
都邑繚繞西山陽,桑榆汗漫漳河曲。
城郭為墟人代改,但見西園明月在。
鄴旁高冢多貴臣,蛾眉曼睩共灰塵。
試上銅臺歌舞處,惟有秋風愁殺人。
晚年被貶後居於嶽州的洞庭湖畔。有一次,一位老朋友來看他,朋友要離開了的時候,他觸景傷情,寫下了著名的送別詩《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
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
張說一生為官三十餘年,曾三度為相,又三度罷相,他擅長文學,一生掌文學之任三十多年,
他又頗有武略,平定反叛,改革軍事制度,大膽裁軍,實行募兵制,節省開支,加強軍事力量,他可謂文武兼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