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會大哭大鬧,怎麼辦?

【快問快答】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會大哭大鬧,怎麼辦?

我是臺灣兒童職能治療師阿特,專注於推廣兒童身心發展和親子互動技巧。

這是前幾天有夥伴在阿特育兒諮詢室群聊問到的問題,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會大哭大鬧,這該怎麼辦呢?其實這是現在許多家長的煩惱,在不少課堂中家長都會跟我提及孩子情緒不好或容易發脾氣,似乎一點點不如意就會大發雷霆,尤其是想要得到什麼而得不到時特別容易透過躺地哭鬧等耍賴行為來逼迫大人就範。

當我聽到這樣的問題時,我都會反問家長孩子特別容易在哪種情境下發脾氣呢?發脾氣之後,家長都會怎麼回應的呢?那家長做了反應之後,孩子又是怎麼反應的呢?最後再問上一句在家裡面,是否有人也比較容易用吼罵或怒斥的方式來跟其他家人溝通的呢?

其實這些問題都很重要,因為情緒是一個具有流動性的能量,孩子會透過家人的行為模仿到情緒行為,孩子也會透過家人對他發脾氣時的反應而認定了情緒化表現的用處,例如如果孩子哭鬧就能得到關注,孩子可能之後就會很常用哭鬧的方式來吸引他人關注。

這時家長都會反應到,孩子哭鬧通常都是打罵處理,家長認為只要打罵了,孩子就會感到畏懼,自然而然應該要減少用哭鬧來解決問題或表達需求的行為呀?

但是結果往往不是這樣的,反而常會出現反效果,因為對孩子來說,重點是最後他有沒有得到他要的東西,有時過程中發生了一些打罵,但最後如果家長因為拗不過孩子而讓孩子得逞了,這樣還是會強化了這種哭鬧行為的發生,因為孩子的情緒行為很多都是指向了他一直以來可以得到的結果,如果幾次經驗讓孩子知道只要鬧情緒堅持得夠久,那麼我一定能得到我要的。

所以家長的反應對孩子來說很重要,會直接決定了孩子往後是否還會再做出這些情緒反應的意願,如果我們說了什麼原則,我們就應該要始終如一地去執行,而且大家應該要用一致態度應對,不能有人很堅持,有人卻很容易放水,原則不統一的狀況可能會造成孩子無法穩定地去配合規則,而容易一直想方設法地鑽漏洞,或是鍥而不捨地向比較心軟的家長鬧情緒,因為對孩子來說,最後能得到自己要的就好了。

那像小夥伴提到的這個問題,孩子在賣場遇到想要的東西,家長不給買,孩子就會直接躺地大哭,這該怎麼辦呢?其實家長也常會跟我說,家裡都有訂規則,但是隻要孩子看到自己要的東西了,什麼規則都沒有效果,孩子要就是要,真的就是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心都累了,孩子就是不能配合。

其實這還是要請小夥伴們仔細回想一下,在我們堅持原則的過程當中,我們是怎麼跟孩子互動的呢?我們是看到孩子哭鬧就直接在大庭廣眾下怒斥孩子呢?還是會因為顧及到路人的眼光,或不想幹擾到其他人,直接把孩子拽到門外,要孩子罰站,然後雙手插胸盯著孩子哭到不哭為止?還是會看到孩子開始有了情緒後,就開始一連串的恐嚇,說著如果哭了以後就再也不帶他出來了、再哭就要把他丟了、我不喜歡你這種愛哭的小孩?

這些都是小夥伴們跟我分享處理經過時,提出來的真實應對方式,其實這也是多數家長會用的方式,不外乎就是直接打罵、拽到外頭忽視情緒、崩潰式的恐嚇。

有時候,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情緒時,第一個最需要做的事情其實反而是拉住自己的情緒,並且將重點聚焦在我們的原則上和孩子適切的表現上,切勿混淆了關注重點。

因為當我們混淆了關注重點時,大人很容易會被自己大腦中大量湧現的思緒弄得很煩,例如為什麼孩子不聽話、為什麼別的孩子就那麼乖、為什麼明明說好了還要故意鬧、我就知道他會這樣、早知道就不要帶他出來、真的很想把這孩子丟了、真的是讓我很丟臉。

當大人被這些思緒轟炸時,大人的情緒可能就會被孩子的情緒給誘發了,而這時大人的情緒強度可能逼近於原子彈爆炸的威力了,我們所說出來的話可能就很難維持一定的理性,可能會說了很多恐嚇、責怪、翻舊帳等等的內容。

這樣孩子反而更容易被大人的反應搞得更混亂,情緒也就越發嚴重,兩人倔強在一塊去的時候,很多時候就是在看家長和孩子誰鬧的情緒比較大或比較久了,對情緒就會有不必要的渲染,有時家長一吼可能的確安住孩子的情緒了,但這樣也容易讓孩子誤以為情緒只要比較大就能解決問題。

建議家長在帶孩子去可能會引發這類情緒反應的地方前,可以先跟孩子訂出一些規則,例如我們進賣場,都能預測到孩子到了有玩具的地方可能就會鬧情緒,或是進到文具店裡看到小文具就會想要買,那在進去之前,先提醒這次我們進去賣場或文具店是要買什麼的,買好就要出來了,如果在裡面鬧脾氣的話,那隻好提早回家了。

進去賣場的時候,可以降低走經過玩具重區的頻率,如果孩子整個過程中都沒有因為要玩具而鬧情緒,或是有點想要但是因為說好了而試著忍耐,離開賣場時便可以明確且正向地肯定孩子的表現:“今天我們一起來逛賣場,媽媽發現你都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然後我們一起開開心心地逛完賣場,買到我們今天要買的東西了,我看到你可以遵守我們說好的規定,媽媽真的很開心。”

鬧情緒的時候,家長要試著先穩定住自己的情緒,用平和的口氣先表述出你注意到孩子真的很喜歡那個玩具,用很中性的話說出你看到的狀態,然後再強調一次原先說好的規則,例如孩子拿著玩具吵著要買,我們可以說:“你看起來很喜歡這個玩具,但我們有說好了今天來商場是要來買xxx的,你覺得xxx在哪裡嗎?”

有些孩子可以因為這樣的轉移引導,就可以被引導到目標物之上了。然而,有些孩子會很堅持,就在那鬧脾氣了,我們可以跟孩子說:“我們有說好來商場買xxx,如果鬧脾氣了,我們就要回家了哦,你現在想要回家了,還是趕快去找找看xxx在哪呢?”,或是如果剛好要買好幾樣東西,你可以先把購買清單拿出來給孩子看,挑出兩個相對比較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專案,然後跟孩子說:“你想要先去找酸奶,還是想要先去找香蕉呢?”

給孩子一個具有選擇性的回應,而且這兩個選擇都沒有偏離原則,第一個說法是等同於跟孩子說要嘛照規則回家了,或趕快把東西買一買了;另一個說法就是讓孩子選擇要先買哪個,無論是選擇哪個都無所謂,這樣的響應會給孩子一種有得選擇的感覺,孩子也比較不會過分地渲染自己的情緒,甚至還能直接被轉移到更明確的目標之上。

當然還是有些孩子非常拗,說要就是要,說千萬個原則都沒有用,像這種情況,有時還要請家長審視一下過去是否常有抱著原則卻也慣著孩子的傾向,如果是說好了原則,卻因為各種原因而自己打破了原則,例如覺得哭煩了就直接給買了、覺得引導孩子會拖時間就在堅持好一陣子後就還是買了、或是當天心情好就給孩子買了,有些家長跟我說到這些狀況時,都會補充說明自己都會特別跟孩子強調:“只有今天可以唷,下次不可以再這樣了!”

但為什麼孩子還是出爾反爾呢?

其實這就是沒有把持住原則,讓孩子覺得只要拗得夠久總會有機會的,或是意識到雖然規則在那,但有時候也是可以的,那就會盡情地想要試試看挑戰一下家長把持原則的堅持度。也許有時候剛好爸媽心情好就得逞了,也許有時哭久了就拿到了,也許有時被多念幾句就得到了,所以孩子就會容易把原則看得越來越淡,自然就會很難配合。

總而言之,遇到孩子想要買東西就鬧脾氣的情況,請把持住下列原則:

一家長需要先打預防針,預測好可能會有的情況,出發前先建立好規則。二家長需要堅持住原則,不能自己因為任何原因而打破了原則,如果家長很容易就打破規則,那其實倒不如沒有樹立規則,因為樹立了規則卻沒有執行,孩子反而就更容易與規則對立,往後對團體規範的配合度也會受到影響。三家長遇到孩子還是鬧脾氣時,自己要先穩定住情緒,避免鬧出更大的情緒。四家長要給予明確的引導,旁白你對孩子反應的觀察,提醒原先說好的規則,給一個無論選哪個都可以接受的選擇題,讓孩子可以關注到更重要的資訊。

上述內容,提供大家一個建議,不外乎就是“冷靜把握原則,聰明給予選擇”。

我是阿特老師,

一位來自臺灣的兒童職能治療師,

有什麼我幫得上忙的地方,都歡迎提問。

臺灣職能治療師阿特在此開設【阿特育兒諮詢室】,歡迎大家前來諮詢育兒問題,問題範圍擴及0-12歲的兒童身心發展(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認知、視知覺、書寫、閱讀、感覺統合)與親子互動技巧。 提問方式請以簡信為主,我收到問題後將會提供快問快答,由於大家諮詢問題常有重複,因此我往後將會把內容都統整到這裡,讓每次問答都能解答到更多人的育兒問題。

tags:#孩子#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