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一生中都做出各種決策,大到擇業、婚戀,小到出行、購物等,而人又是一種社會性群居動物,周圍都有家人、親戚、朋友和同事等人際交往圈。
因此,在準備做出決策時,不可避免就會諮詢他人的意見。
這時,就必然面臨韋奇定律的困擾。
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經濟學家伊渥·韋奇曾說:即使你已有了主見,但如果有十個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難不動搖。
這種現象就被稱為“韋奇定律”。
在家庭教育中,這一規律同樣適用。
想象一下,如果父母對於子女的教育持著當下固有的模式和觀念,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獨特性,那麼孩子很可能會成為“隨大流”的一員。
反之,如果父母能夠堅守自己的教育理念,不受外界的干擾,那麼孩子就有可能成為那個“與眾不同”的人。
因此,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往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命運,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定力”顯得尤為重要。
定力不僅是對孩子教育的堅定不移,更是一種獨立思考、不隨波逐流的精神。
01
什麼是定力?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定力就是情緒管理和長期目標的堅持。
為何父母的定力如此關鍵?
想象這樣一個場景:一對父母面對孩子的學習問題,他們既想讓孩子自由發展,又擔心孩子落後於他人。這種糾結的心態可能導致他們在教育孩子時猶豫不決,錯失了最佳的教育時機。
而具有定力的父母,則能夠在這種情境下堅守自己的教育理念,不受外界的干擾,給予孩子更加明確和有方向的指導。
關於股神巴菲特這樣的一個故事:
巴菲特的童年並不總是順風順水,家庭並不富裕,但霍華德一直堅信教育和長遠目標的重要性。他從不急功近利,在經濟不景氣時,霍華德依然保持冷靜,從不因為短期的經濟壓力而動搖對兒子的教育支援。霍華德對沃倫的教育態度充滿定力,他一直引導兒子關注長遠的目標,而不是短期的得失。在巴菲特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的定力影響了他對投資的理解,使得巴菲特學會了如何在市場動盪時保持冷靜、在短期虧損時不急於做出反應。可以說,沒有父親的定力,就沒有今天的“股神”沃倫·巴菲特。
但定力並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時間、耐心和反思。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修煉自己,學會在複雜的社會環境和資訊流中保持清醒的頭腦,不隨波逐流。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獨立精神。
父母定力體現在這三方面:
01 父母的定力體現在對子女的價值觀的塑造上。
父母需要為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道德標準,教導孩子們尊重他人、誠實守信勤奮努力等基本原則,這些價值觀將伴隨孩子一生,成為孩子處理問題、面對挑戰的指南針。
02 父母需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與支援。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挫折和困惑,父母的支援和鼓勵是孩子們克服困難勇往直前的勇氣,這種支援不僅包括物質上的幫助,更包括情感上的陪伴與理解。
03 父母需要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有助於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交能力。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會感受到被愛與被尊重,從而更加自信的面對生活。
02
父母應有的三種“定力”
擇業定力:不圖眼前,應厚積薄發。
在古時候,大戶人家,要求子承父業。子子孫孫都延續一份事業,就會紅火。
現在我們也會說,憑什麼人家幾代人的努力,敗給你“十年寒窗”?
職業的選擇,對於子女的成長,真的很重要,若是職業不確定,或者起點太低,就很難混出名堂。
父母不應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應放眼長遠,根據子女的興趣和能力從而引導孩子做出明智的選擇。
擇位定力:不圖安逸,要往高處走。
不要在該吃苦的年齡替孩子選擇安逸。
適當引導孩子選擇一個別人難以替代的位置,或者打造一個好位置,人就會苦盡甘來。
不盲目跟從社會潮流,也不輕易被親戚朋友的意見左右
若是一開始就選擇安逸的位置,結果肯定不樂觀。可是很多父母,就是這樣乾的,因為誰都希望子女少吃苦。
要想子女擺脫底層,就要找一個有潛力的位置,而不是坐享其成。
擇偶定力:不圖財富,要看人品。
婚姻是子女第二次投胎,找人品好的人,內心的境界高了,才是真的人往高處走。人好,婚姻安寧,錢財自然會有。
父母不要被社會的表面現象,矇蔽了眼睛。你周圍的人,不代表真理。
一個合適的伴侶,對於子女的未來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有著深遠的影響。
父母應當對子女的擇偶適當提出建議,幫助孩子們找到一個志同道合、能夠共同成長的伴侶。
03
韋奇定律給我們的教育啟示是什麼?
1. 家長要培養孩子擁有自己的主見
主見的意思是指自己對某件事情或者人物有明確的思想以及見解,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有一個非常經典的社會心理叫從眾心理,這個心理是指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從眾心理通常會發生在沒有主見的人身上,一個人只有了自己的主見,才能學會分析問題,才能做出最利於自己的決定,如果沒有自己的主見,最終只能隨波逐流,泯然眾人矣。
2. 不要過多聽取別人的觀點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通常會告訴孩子,人要虛心一點,不能只聽自己的聲音,要多聽一聽別人的聲音,這樣才會促進自己的進步。
這句話聽起來確實有道理,但需要強調的是:偶爾聽取別人的意見沒有問題,但是千萬不要事事都要聽取別人的意見,每個人的立場不同,思想觀點也會不同,過多聽取別人的觀點只能干擾自己的思維判斷能力。
3. 讓孩子學會思考。
勤于思考的孩子才會不斷的進步,不斷的完善自己,家長在培養孩子的時候儘量在3歲左右就培養孩子愛動腦的好習慣,因為這個時候孩子的可塑性很強,而且幼兒的專注力會更高,培養起來不會太費力。
韋奇定律告訴我們,這份定力不僅僅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橋樑,也是孩子是否能夠打破社會階層固化,走向更廣闊未來的關鍵因素。
做一個定力強的家長或許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與其整天擔心孩子成績的高低,不如讓自己先變得淡定一些,給孩子一個更穩定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