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有對家長帶著孩子前來諮詢,媽媽怕弟弟會吵到姊姊上課而帶著弟弟留在教室外面,隨著爸爸走進教室的姊姊一臉不知所措的神情,對著門外輕輕且有點哽咽地喊著“弟弟來!”,我能聽出她很努力地剋制住自己焦慮的情緒。
我蹲了下來,微微把脖子前傾了一些看向了她,只見她很努力地把頭扭向右下角,不怎麼敢望向我,那雙眼球轉得有些慌亂,但她還能簡短地回應著我的問句,我知道這孩子已經使盡全力壓抑住自己緊張的情緒了。
爸爸拿出了幾張檢測單子,說著醫院檢查出孩子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跟我說起孩子的確肢體協調不好,但爸爸認為這不是最令人擔心的,更令人擔心的是孩子都不太能好好地跟同齡孩子玩在一起。
爸爸嘆了一口氣,望向使勁把頭扭向一側的孩子,那眼神流露出滿腹的擔憂。爸爸說起自己工作忙,以前孩子都給老人家帶的,但隨著孩子長大,越來越覺得孩子有許多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例如不能跟別人一起玩,很容易緊張,甚至會有很多固執的行為。
一直到近期才帶去醫院檢查,這才發現原來孩子有感覺統合失調和社交障礙,爸爸搔了搔後腦杓,滿臉懊悔的表情說起自己和媽媽先前也真的太大意了,一直以為孩子還小,應該只是因為個性害羞所以比較認生,想著學習能力都還好,就沒有多想了,爸爸忽然抬起了頭,望向了我,小心翼翼地問著:“妳看如果現在才做干預,還來不來得及呢?”
她是青青,一個七歲大的自閉症女孩,高高瘦瘦的她有很明顯的焦慮反應,在焦慮的情況下會希望家人都在自己可以看得到的地方,彷佛想要藉此尋求安全感。
我拉了兩張椅子,我和青青就這樣肩並肩地坐在一起,我只是默默地拿了一盒桌遊給她,我什麼也沒說,她自己很主動地把盒子開啟,把東西拿了出來,然後手就停住了,我看她似乎很想瞄向我卻又不敢抬起頭,我觀察著她停頓的時間點,努力猜想著她的想法。
忽然,她又把本來放在桌上的東西一一整齊地收回盒子裡,一臉不知道要不要蓋上的神情,我想我終於明白了,她是在等著我下指令,而納悶地想著我怎麼沒有跟她說話,所以不知所措地等著。
我看出了她的乖巧和配合,我想如果換做是其他課堂上,她應該都是配合度很高的那個孩子,會默默接受別人給的指令,但如果沒聽到別人的指令,她就會特別茫然,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於是,我拿起了桌遊裡面的卡片開始排列著,她很專注地看著我的動作,但就是完全沒有抬起頭看我,我開始講解規則,青青卻開始出現一直扭動脖子的動作。
那個遊戲會需要去看翻開的卡片是否跟說的內容一樣,我們要輪流翻開水果卡片,如果我們本來指定要兩根香蕉,翻開的卡片正好有兩根香蕉就要搶快拍鈴,為了確認她是否理解,我都會向她確認看到的內容是否應該要拍鈴,每當我跟她確認時,她那扭脖子的動作就會變更加大力且更快速。
看著孩子一直扭動脖子的動作,就好像要把整個頭都扭到一側去了,我停下了問問題,而是選擇開始了一場幾近默劇的遊戲,只有搭配少少的關鍵詞和大量的手勢,青青卻意外玩得特別開心,幾次搶先拍鈴還會刻意忍住自己滿滿的笑意。
青青視覺搜尋能力很好,對物的關注明顯比對人的關注還要好,她可以很快地看清細節,進行水果數量的點算,我幾乎都讓不了她,儘管我全神貫注地看內容,還是很難比她快。
她在過程中得到很大的成就感,每次完成了都會很高興地一直搓揉著拍到的牌,還是不難看出孩子緊張和興奮時都比較容易會有一些焦慮反應,需要透過揉捏東西的方式來安撫自己的情緒。
經過一場激烈的批鬥,青青和我的分數剛好一樣,我雙手張開,並把掌心朝向了她,她緩緩地抬起了頭,雙手舉了起來跟我擊掌,我扣住了她的雙手晃呀晃地輕輕說著:“耶!我們一樣多分。”,青青抿嘴笑了,也緩緩地抬起頭看向了我,我們四目相交長達10秒鐘的時間,我似乎從她眼神中看到了鬆懈下來的心防。
接著,我放了好多巧拼墊在地板上,有數字的巧拼墊,也有水果的巧拼墊,我用著較多的口頭指令和較少的手勢提示,說起第二個遊戲的規則,那是個跟著密碼跳墊子的遊戲,每次只要看向我,我們擊掌了,我就會念出下一組密碼,而且密碼還會越來越多,最多需要一次記住五個密碼再開始出發跳。
這看似考驗記憶力的遊戲,在她身上考的卻不是記憶力,而是她看我的頻率,她每次都得看向我才能得到我給的密碼,慢慢地她跟我對視的頻率變高了,接著我還進一步地做出四處張望的動作,所以她需要一直看著我,甚至對我發出一些呼喚,例如說:“老師,密碼是什麼?”,我才會開始說密碼。
在誘發孩子做溝通互動時,大人不需要太精明,有時可以裝胡塗,有時也可以搞點破壞,例如東西掉了裝作沒看見,電話響了當作沒聽見,孩子在那一直扭要裝作沒看見,把東西拿走一小部份,不小心壓住一些零件等等方式,讓孩子有機會可以嘗試對外界發出聲音,啟動有意圖的溝通。
剛開始的時候,青青為了要看向我並開口對我發出呼喚,她花了好大的努力,但當她看向我並努力想要開口說話時,我會試著把眼神望向她的鼻子高度,降低她看著我並要說話的焦慮度,幾次下來,她成功地做到了。
過程中,有幾次她反應不及而跳錯,那脖子扭動的強度就會變高,每次遇到跳錯的情況,接下來要繼續看向我並問密碼時,她甚至會開始聳起肩來。
接著又需要經過幾次的順利完成,那扭脖子和聳肩的情況才會漸漸變少。 我看著這青青的焦慮度很高,我帶著她到了比較大的教室裡,開始跟孩子玩起了踢球進球門的遊戲,每次她都得從教室一端踢著小球,往教室另一端的球門移動著,孩子動作協調的確不太好,常會踢空或是踢到地板,但是無論她踢得如何,我總在前面拍兩下手便朝她招招手,鼓勵著她持續往前就是了。
我沒有說太多話,也沒有太多教學,就這樣簡單的遊戲,她來回地跑了30回,雖然過程中不太順利,但她玩得特別起勁,每次把球踢進球門都會露出一整張臉的喜悅,甚至會做出雙手握拳互蹭的興奮動作。
30趟結束後,我看著她焦慮的反應明顯少了,完成的那刻,她喘吁吁地撫著自己那起伏頻繁的前胸,站在球門那主動地望向我,沒有緊張的神情,雙眼都流露著還想繼續玩下去的期待。
我笑了笑,拍了拍青青的肩:“真棒!30顆球全都踢進球門去了。”,她沒了原先被關注就緊張地躲避的反應,只有一臉放鬆下來的神情,自己內心也感到特別高興。
測評結束後,我跟爸爸聊起了測評過程中我引導孩子的方式,由於起初我就發現青青非常緊張,但的確是個配合度很高的孩子,考慮可能是對環境感到陌生而比較緊張,為了先跟她建立比較好的互動關係,我先試著用少少的口語引導和大量的手勢提示讓青青慢慢熟悉這個環境、這個遊戲和我這個老師。
努力批鬥後,我們得了同分,我向她舉起了雙手,而她勉強地望向我,並和我擊掌,那時的肢體碰觸才真正地開啟了我們兩個的關係。接著,我在後面的密碼遊戲中延續了擊掌才能得到密碼的規則,她也漸漸地放下了那份互動帶來的焦慮,只是每次沒做好就會出現明顯扭脖子或聳肩動作。
最後,我讓青青折返跑著踢球進門,不難看出她肢體不協調的問題,但也不難看出她的努力不懈。經過大量的運動後,我發現青青扭脖子和聳肩的動作明顯減少了,也可以鬆懈下來地看向我了,這讓我多了一些新的猜測。
於是,我也跟爸爸分享我觀察到青青似乎有結合抽動症的特質,例如扭動脖子或聳肩等動作,尤其緊張的時候會更為明顯,爸爸忽然愣了一下地望向青青,皺起眉頭說自己之前就覺得可能只是脖子癢或是一些習慣動作而已,很納悶這跟抽動症有什麼關係呢?
我仔細地跟爸爸分享抽動症的特質,主要表現是單一或多個部位的肌肉不由自主地出現快速且反覆抽動的情況,常見的抽動會出現在眼睛、臉部、肩頸或四肢。爸爸回想青青在家中的確常有眨眼、扭脖子或聳肩的動作,爸爸進了一陣深思,開口便問起為什麼自閉症的孩子還會同時出現抽動症的問題呢?
國外不少研究都發現自閉症孩子同時患有抽動症的機率很高,而且隨著孩子抽動得越嚴重,認知損害也更為嚴重,對孩子社交表現帶來更大的限制,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如果這些問題未得到早期發現和干預,便會影響到未來融入團體和與人互動的狀況。
由於抽動症是一種由於腦中樞神經中的多巴胺等神經遞質分泌過度引起的兒童發育行為疾病,且抽動的表現變得多種多樣。孩子無法自主控制這些抽動,並會因為自己這些抽動反應而感到自卑,而更不敢人交流,這種社交焦慮可能會引起更嚴重的抽動現象。
因此強烈建議當家長髮現孩子出現抽動症症狀時,要及時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檢查,避免加重病情。有些醫療單位會建議使用生物反饋診療或是大腦刺激儀等,也有醫院建議使用藥物,但也有許多家長曾反應效果不太好,我建議儘管有接受這類外在刺激,在家仍需做一些疏導或紓壓活動。
由於抽動症特別容易因為壓力而加重,因此建議要適當地讓孩子明白自己怎麼了,避免可能會引發過多壓力的活動,無論是互動或是學習都應循序漸進增加難度,逐漸提高孩子調適壓力的能力。
另外也建議保持孩子生活的均衡,除了學習之外,也應適當安排可以到戶外充足運動的放風時間,而不是一直被關注著言行或催促著學習,這樣可以減緩孩子的焦慮或抑鬱情緒,進而降低孩子抽動的程度,當抽動變少了,孩子便會更有自信與外界互動,社會適應的能力自然越來越好。
如果孩子焦慮度比較高,建議在家裡也可以多給孩子做一些深壓或觸覺刺激,例如多給孩子深深的擁抱、洗澡時使用沐浴球順毛刷洗身體、洗完澡塗抹乳液、睡前用棉抱包裹起來按壓和輕輕翻滾,這些都有助於孩子神經系統趨近穩定,也可降低孩子的焦慮度。
我是阿特老師,
一位來自臺灣的兒童職能治療師,
在此跟您分享兒童康復新觀點。
希望今天的故事,也能為讀者的心中帶來一些溫暖和方向,並在未來裡能夠也試著更溫柔和更善良的態度對這些需要陪伴的小小心靈。
如果喜歡我寫的文章,歡迎點個關注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