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晴的寶寶2歲了,這段時間以來,我明顯感覺到寶寶胃口不好,不愛吃飯。無論曉晴怎麼哄,怎麼變換菜餚,就是吃得不多。雖然說除了這點以外,孩子也沒什麼其他不舒服的地方,但這做媽媽的心裡還是會擔心。
「孩子不愛吃飯?補鋅是關鍵!」正在曉晴頭疼怎麼讓孩子多吃點飯的時候,她突然想起了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詞。
“對了,廣告說可以補鋅,補鋅說不定有效,有補總比沒補好。”
不過,孩子不愛吃飯,真的就是缺鋅嗎?補完鋅小孩就會愛吃飯了嗎?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說補鋅這件事。
一、鋅元素的作用
鋅,是我們人體內僅次於鐵含量的必需營養素之一。鋅在人體內分佈很廣,幾乎所有的組織、器官、體液、分泌物都含有鋅。
它在人體內是各種酵素的催化劑,儘管鋅在人體內所佔分量並不多,但它與孩子的體格發育、智力發育和消化功能以及免疫功能關係很大,在孩子成長發育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二、缺鋅的主要危害
1.食慾減退
缺鋅會導致孩子味覺下降──表現為厭食、挑食、偏食,普遍食量減少,嚴重的話還會出現異食癖,如吃頭髮,吃紙屑等。
這裡要跟大家解釋一個誤解,廣告上所說的,「孩子不吃飯,補鋅是關鍵」的說法不科學。孩子不愛吃飯和這段時間的身體狀況、飲食心理、飲食習慣都有可能相關,所以,缺鋅會導致孩子不愛吃飯,但不愛吃飯≠缺鋅。
2.免疫力低下
反覆感冒、發燒、肺炎、腹瀉等。孩子缺鋅會導致免疫力下降,最常見的表現就是愛生病,每一波感冒發燒都逃不過,甚至發展成肺炎。這時候應該要結合孩子平常的飲食,考慮是不是與鋅攝取不足有關。
3.傷口癒合較慢
鋅能促進皮膚創傷的癒合,孩子缺鋅後,皮膚受損後特別不容易癒合。此外,反覆口腔潰瘍也有可能與鋅缺乏有關。
4.發育不良
表現為生長停滯、身體瘦弱、食慾不振、體重不增加等。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肝脾腫大,智力發育落後;影響身體維生素A的代謝和正常視覺發育;影響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導致情緒不穩、多疑、憂鬱、情緒穩定性下降和認知損害等。
三、如何預防寶寶缺鋅?
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我國孩子每天鋅的建議攝取量為:
6個月以下:每天應攝取1.45毫克
對嬰兒來說母乳哺育有利於預防缺鋅。只要媽媽可以做到飲食結構合理、營養均衡,一般來說小寶寶不會有缺鋅的狀況。如果是奶粉餵養的寶寶也沒有關係,一般在配方奶粉中都會滿足寶寶需求的鋅含量。
6個月至4歲:每天應攝取8毫克
從6個月左右開始,母乳中的鋅含量會下降,《膳食參考攝取量:營養需求的基本指南》中也指出,7個月開始寶寶從母乳中攝取的鋅每天只有約0.5毫克,其餘的鋅需要從輔食中取得。
通常情況下,寶寶不需要額外補充鋅製劑,透過合理的飲食,就已經能夠滿足增加的需求量。所以從寶寶開始吃輔食後,最重要的是給孩子吃的多樣化些,粗細雜糧混合搭配,養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習慣。
含鋅豐富的食物主要是動物性食物如魚、肉、肝、腎及貝類食品,同時使用率較高。相比較而言,穀物食品鋅的含量也比較高,但利用率較低。
四、如何判斷孩子是否缺鋅?
寶寶缺鋅其實很難肉眼判斷,而目前為止微量元素檢測還沒有準確、統一的標準,所以無論是抽血或是頭髮檢測缺鋅也不是很準確。
所以判斷寶寶是否缺鋅,要由醫師結合飲食狀況、生長發育程度和血漿鋅含量來綜合判斷。
年齡越小的孩子們,生長迅速越快,對鋅的需求相對較高,但如果寶寶的生長發育都在正常範圍內、進食正常、營養攝取均衡,就沒有必要檢測和額外補充鋅。
五、什麼時候需要幫孩子補鋅?
其實真正需要補鋅的,通常是這4類:
1、嚴重腹瀉。補鋅,可以縮短腹瀉病程並減輕症狀。
2、部分特定的早產兒。
3.腸病性肢端皮膚炎(一種先天性的鋅缺乏疾病)患兒。
4.經過專業評估後,確定缺鋅的孩子。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孩子出現上述症狀需要補充鋅,也一定要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過量的鋅不但不會吸收還會降低鐵、鈣等二價元素的吸收,同時也會造成腸胃不適、腹瀉、噁心、嘔吐。
一般膳食中的含鋅量不會引起中毒,但是如果透過藥物補充就有可能出現鋅中毒。
急性鋅中毒可以引起驚厥、昏迷、脫水和休克,以致死亡。慢性鋅中毒則表現為食慾不振、精神萎靡、血清鐵和血清銅下降、頑固性貧血。
所以,再次提醒各位家長:一定要小心處理補鋅的問題,不要隨意聽信廣告說辭,給孩子擅自服用製劑。
只要寶寶正常吃飯,基本上不會缺鋅,食療是最安全的手段,實在不放心就多吃點海鮮和肉,沒有必要怕孩子缺鋅就預防性的補充!真的要補充也是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而不是自己盲目跟風瞎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