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軌心理學:為什麼發生婚外情後,大多數人都不會離婚甚至依然恩愛?

為什麼出軌後,大多數人還是選擇了不分開?

想要知道為什麼大多數人在出軌後依然選擇不分開,需要我們重新定位,挖掘“出軌者”與“原配伴侶”重新進入這段婚姻的根本需求。

出軌者,為什麼享受過了婚外情的激情刺激後依舊想要回到婚姻?

很多出軌者面對婚外情的態度,並非是不管不顧地奮不顧身,往往都是在婚姻穩定的基礎外,本著錦上添花的想法不負責不拒絕。

所以出軌者會將婚姻視作自己的底線,婚外情只要不觸及底線再熱烈都不為過,一旦觸及底線,便會自動切換到“評估狀態”重新權衡利弊。

單從出軌者選擇重歸家庭的潛意識心理需求來看,不同性格的出軌者引發婚外情的心理動機各有差別,但人性天然的趨利避害也決定著,無論是哪種性格驅動的出軌者,都會重新評斷自身婚姻的價值。

能夠撬動出軌者做出不分開決定的邏輯,未必是想要重新回到過去,而是擁有一個真正的潛在動機,無論是安全感、歸屬感還是穩定感,即比起婚外情,他更需要這個婚姻。

然而,很多被出軌方對伴侶的不理解也是源於這份“需求感”

在他們看來,既然比起婚外情你更需要這個婚姻,又為什麼要做出軌這樣鋌而走險的事情呢?難道不是應該抱著不怕失去婚姻的決心才敢出軌嗎?

僅從這點來看,說明被出軌方對於伴侶為什麼不願離婚,以及對方如何定位婚外情的需求點是完全缺乏瞭解的。

再來看原配伴侶,為什麼在經受婚外情的背叛創傷後依舊選擇重拾婚姻?

相信許多人會將原因歸類於離不開,無法割捨情感、無法拋棄利益、無法放棄沉沒成本與情感依賴,似乎必須存在一條充足價值來補償。

但實際上,人總會低估自己內心力量的強大,高估挫折與創傷的衝擊。

人的潛意識比人自身更瞭解自己的心理狀態,而對於情感的反饋,既做不了假來自欺欺人,又無法違背自身意願來決策。

比起經濟現實的考慮,其實更多數人選擇原諒的原因——是尚有感情。

無論是長久習慣後的親情、還是深入骨髓的愛情,無論是憤怒、仇恨、還是不甘、執著,複雜而纏繞的情緒沒有得到疏解,人會陷入自己創造的“情感困境”。

因此形成了,放不下的執念。

再多的物質現實、情感成本,再深刻的怨恨、委屈、難以置信,都會因為這三個字而被暫時性的按下不表。

極度理性的人只關心婚姻內的落袋利益,不會因出軌背叛而備受挫折,而極度感性的人只在意婚姻中的感情濃度,愛過即散毫無留戀。

只是以上兩者都屬於極少數,大多數真實的人會介於二者之間,感性之中夾雜理性,理性之餘也做不到鐵石心腸,因此放不下便成了願意給個機會的原因。

也許是需要給自己的沉沒成本一個交代,也許是給自己的子女未來一個保障,也許是給自己曾自認錯付的情感一個結果。

只有放不下,才會致使人頻頻回望,才會重新步入這個戰場,因為需要一場新的勝利。

這個放不下未必是針對對方和婚姻關係,而是放不下婚姻中自己長久以來忽視的部分。

這才是大多數人真實的情感生活,愛恨之間並不是非黑即白,時移事往,出軌帶來的背叛危機逐漸化為人生中的情感經驗,最後成為一段往事。

你會發現,不論出軌方還是被出軌方,在“出軌行為暴露”以後依然選擇繼續關係,其實都是本著自身的情感需求,各有各的放不下,才會促成最終分不開的結果。

當然,以上這些都是我們肉眼看得到的、可推理的“不分開”的原因,在紛繁複雜的婚姻世界裡,表象之下永遠隱藏著無數雙方自己都難以察覺的心理變化。

正是這些微妙的心理變化左右著婚姻內部狀態的改變,也最終導致了“出軌但分不開”的根本原因。

1

出軌者角度:

不同的風險認知,決定了出軌者

選擇不分開的不同理由

透過諮詢中的觀察總結,我發現對於風險認知的不同影響因素,把控著出軌者重回婚姻的動機,接下來我們就從這個角度入手,逐個擊破出軌者的隱藏邏輯。

01

出軌者個人的“確定性錯覺”,

決定了對方無法離開

低風險的穩定婚姻

不同型別的人擁有著不同的風險認知,大眾習慣性的認為出軌者都是風險偏好者,其實有失偏頗。很多人以為出軌者藉助婚外情不斷向外散發所謂魅力,一定不害怕離婚的後果,所以才能肆無忌憚。

但實際生活當中,真正在情感關係當中有原則的“風險偏好者”,要麼直接堅持不婚主義,壓根不選擇進入婚姻;要麼遇到情感問題便當機立斷,沒興趣了便立刻結束,直接提離婚走人,從不糾糾纏纏,畢竟還有什麼比一個人面對未知的人生,更具風險更刺激呢?

但絕大多數的出軌者反而呈現出一個極度擰巴的人設,在出軌被發現前後,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狀態,出軌似乎是冒險的,但被發現後又選擇迴歸家庭,這種行為似乎又是保守的。

因為大多數出軌者並非真正的“風險偏好者”,而是風險認知有所偏差的“偽風險偏好者”,在心理學領域當中,引發這一問題的根本在於,出軌者心理上的“確定性錯覺”。

在風險認知當中,風險也有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之分,而“確定性錯覺”,就是指人對自己周圍的客觀事物和自身情況,發生了判斷失調。

這也是為什麼,生活中有些為人處世很謹慎的人,反而在出軌這件事上讓人格外大跌眼睛,因為人在遇到越危險、越背離世俗的情感關係時候,風險認知會受到震盪。

例如在曖昧刺激的婚外情中,大多數出軌者分不清預測風險和自身可承擔風險的程度,以為自己是經驗老道的“風險偏好者”,是享受婚外情的“投機者”,實際上卻只是個不折不扣、越賭越慘的“賭徒”。

投機者能夠在情感當中做到願賭服輸、瀟灑立場,但賭徒會認輸嗎?

恰恰相反,賭徒最厭惡的就是輸。

所以換而言之,大多數會出軌的人,實際上並非真正佔據高位,主動去追尋極致刺激的風險,而恰恰是被新鮮矇蔽的風險厭惡者,此時婚姻的穩定與安全,就是最大程度的緩解與補充,怎能不緊抓不放?

這種情況的出現,更因為出軌者自身的風險認知和風險行為是脫節的,享受在風暴邊緣遊走的刺激,卻忘了婚外情對於婚姻的惡性攪動,自己是無力控制的,最終以極弱的風險認知,做出了摧毀全部情感關係的風險行為。

當真正的離婚警鐘敲響的時候,也正是這多數出軌者自我高潮結束的時候,因為“偽風險偏好者”真正需要的,根本也不是婚外情的變動不安,出軌者自身實際並不具備掌控的能力。

因此這種“確定性錯覺”的惡性影響,反而使得出軌者愈加渴求,那個穩定可依戀的安全婚姻,不分開也是風險認知,逐漸在現實當中趨於均值的正常表現。

趨利避害是人之本性,這也是出軌者迫切渴求迴歸婚姻的關鍵,需要這個婚姻澆築的穩定領域。

最終到了一切都無法遮掩的時候,出軌者面對婚外情會產生極高的壓力,違背了入局情感關係的初衷,便迫切希望回到最初的安穩狀態,不止是習慣、依賴,還有在混亂情緒糾葛下久違的歸屬感與安全感。

02

“風險偏好者”和“偽風險偏好”

出軌者重回婚姻的不同目的

“風險偏好型”出軌者,往往自身就存在過度自戀需求,需要無數個情感物件的參照來滿足自己,俗稱結婚了還不消停不老實的型別。

這類出軌者的愛情信條就是人生如戲,尋求婚外情是為了補充自己的自戀滿足感,有原則的會傾向不婚,但沒原則的則會在情感關係中,慣用“情緒高潮”折磨他人滿足自己。

這類無原則的真正“高風險偏好者”,只享受情感的刺激,沒有刺激就感受不到存在感,這個時候,離婚的衝擊,恰恰就是最大的刺激源,甚至比起婚外情的偷感更能調動情緒。

所以那些出軌被抓包以後的糾結痛苦,死纏爛打的痴情人設,都是他們迷戀的高峰體驗的一部分,是他滿足自戀play的一環。

真正“高風險偏好”者重回婚姻,需要的是一個舞臺,渴望的是某種扭曲的證明感。

發展婚外情的時候,自己可以在多段關係當中遊刃有餘,彰示自身的高魅力,很爽;但能夠在人生巨大的離婚風波面前力挽狂瀾,更爽。

很多人覺得這是“高風險偏好”出軌者的自我感動,實際上,這就是這類人的生活本能,並非扮演深情,而是深情的時限取決於其自身的高自戀,能否得以滿足。

而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對方的表現確實痛徹心扉,因為當下的確也是真情實感,但一旦真正迴歸正常,想要踏下心來過日子,無法滿足對方的戲劇化自戀傾向,對方立刻回到遊離散漫的狀態。

這型別的出軌者往往也是少數,因為大多數人並非因為絕對自信而出軌,往往都是隨著時間、現實、壓力,在婚姻當中,逐漸變成一個“偽風險偏好者”,看似尋找新鮮刺激,實際瞻前怕後,最後事態完全失控還像個受害者,讓人費解。

而這恰恰能夠突出,“偽風險偏好”出軌者為什麼最終依舊選擇不分開的原因所在。

因為這類出軌者,出軌的動機是為了用高峰體驗來滿足自身的匱乏感,這個匱乏感可能來自婚姻中與伴侶的互動方式,也可能來自於事業上的無力感,又或者是人到中年對“自我價值感”的疑惑等等。

實際上,在這類出軌者的潛意識中,始終希望婚姻處於穩定的情感中心,甚至於婚外情的功能,也是服務於維持婚姻的穩定性的。

只是受限於“確定性錯覺”,誤認為自己能夠掌控得住婚姻,於是最終呈現出一種割裂的行為表現,在出軌暴露以前小心翼翼、隱瞞欺騙,但事態暴露以後卻又極度坦然、似乎清醒至極,任人發洩任你鬧,但要問就是不離婚。

實際上,出軌者這兩種看似矛盾的行為之間並不衝突,因為這類出軌者本身並非渴望激情,而是藉助婚外情來轉移婚姻的內部矛盾。

每每面對失去的時刻,才會意識到愛而不自知,這也是每到離婚關鍵決定的時候,這類出軌者都表現得極度依戀、無法真正分離的原因。

而當到了提出離婚的時候,因為內心層面已經全部暴露,一切情感陰暗面和隱藏面都被擺上明面,潛在的矛盾衝突全部得以揭露的時候,也意味著出現了一個得以轉變的契機。

倘若婚姻中的歷史遺留問題可以逐漸解決,背叛風波的惡劣影響也會逐漸消逝。

2

原配伴侶視角:

不同的原諒態度,決定了

不分開的真正原因

倘若出軌者面對失去才能夠認清婚姻的意義,那麼對於原配伴侶而言,選擇重新接受一段看似破碎的婚姻,往往存在更深刻的心理需要。

很多人一面對出軌背叛問題,都會下意識將原配伴侶自動歸為弱勢方。

但實際上,出軌事件跟千千萬萬難解的婚姻問題並無本質區別,真正有所區別的,是出軌後婚姻內部的殘留影響該如何處理。

無論原配伴侶是以怎樣的姿態,重新走入婚姻,都無法避免解決一個問題,出軌問題暴露出的根本原因,和解決這個問題的態度。

傾向於“主動原諒”的原配伴侶選擇接受對方,是選擇重新認識這段婚姻關係,填補婚姻關係當中的共同所需;

而“被動原諒”的原配伴侶重拾婚姻,則是藉助婚姻彌補自己的短板與劣勢。

“主動原諒”的原配,往往以更多渠道轉移婚姻當中,背叛遺留的陰霾,主動地調整相處方式,更用心地觀察對方和自己的性格特徵,重新磨合。

這類正向影響則是藉助出軌問題,來挖掘與填補自己過去忽視的空洞,重拾婚姻只是這個過程中可借用的幫助與資源。

很多回到婚姻關係中的主動性原配伴侶,潛意識中依然有信心與底氣,更願意與伴侶一起共同面對引發出軌的問題。

是激情不足?溝通不暢?還是情緒交集不多?

這種情況下,婚姻關係內部的空缺,通過出軌事件暴露了出來,意識到出軌不是婚姻出現問題的原因,而是結果。

此時,出軌事件無非是彌補關係相處不足的插曲,隨著婚姻逐漸走向正途,情感交流也會逐漸調整越來越好。

此時,原配伴侶重新愛上婚姻中的自己,會從內心層面生起高配得感。

因為出軌時刻的隱患和問題正在透過自己的掌握步步解決,婚姻內部的缺失正在被填補,婚姻關係也會隨之正向發展,更加熟悉對方,愈加了解自己,會產生婚姻和情感層面特殊的成就感。

而習慣於“被動原諒”的出軌者,往往是擴大了自己的恐懼與缺失,則是真實的依賴於“婚姻中自我的缺失”,從而總無法走出受制於人的困境。

比如因為物質條件和經濟利益回到婚姻關係當中,更加重視的自身的經濟空缺,無法向外拓展自身的經濟實力,也無法掌控婚姻關係,便只得走一步看一步得過且過。

比如因為情感依賴和感情依戀回到婚姻關係當中,更加拘束著自身的安全感空缺,無法獨立分清對方與自身的情感障礙,患得患失只得先留住人,保全關係。

再如因為外界壓力和環境限制回到婚姻關係當中,看重自身的形象、面子,更關注自身的價值感空缺,缺少主盲目跟從周圍的聲音和意見,渾渾噩噩繼續生活。

縱使自身沒有決定婚姻發展的主權,但透過對方的角色定位,家庭的責任義務,自己給予自身來自婚姻的歸屬感與安全性。

傾向“主動原諒”型的原配伴侶,在權衡原諒與否的問題上,更照顧自我感受,因此需要更加註重出軌事件的原因,不斷調整相處模式,避免過於強勢與施壓。

而習慣“被動原諒”的原配伴侶,在接受婚姻迴歸的時候,更善於向外付出面面俱到,因此需要明確自己的承受範圍和原則底線,專注於自我的需求,向外領域來補足自身的空缺,培養自身的經濟技能、發展自己的獨立性。

無論以何種原因與需求,選擇重新走入婚姻,自身對於婚姻的認知是否完整,對於自我的瞭解是否透徹,對於婚姻的態度是否具有自我意識,都是影響婚姻發展的因素。

出軌者藉由失去認清婚姻的意義,而原配伴侶也能夠藉助背叛風波完整自我,才能夠讓不分開的選擇真正發揮價值。

tags:#離婚#出軌#婚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