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過軌的人還能收得住嗎?你們婚姻的答案取決於這一點!

面對婚姻中出軌的另一半,許多人內心的最大困惑就是:已經背叛過婚姻的人,出軌之後能收得住嗎?

問題關鍵不僅在於他們能不能收得住,而在於他們的心收回來之後,在原本的關係裡有沒有地方安置。

如果沒有,那麼收得住也沒用,收回去的一顆心總有一天又會因為窒息而向外尋求空間,就像人可以在水池中憋氣,但總有一天需要上岸呼吸必須的氧氣。

出軌的人要收心從來不是ta一個人的事,而是夫妻兩個人共同發現婚姻互動模式中的問題、一起調整夫妻間相處模式、跳出惡性迴圈的過程。

話說到這裡,有的人可能會有不解:軌是ta一個人出的,關我什麼事,怎麼就要帶上我一起改正呢?只要ta把自己的心收回來別三心二意不就行了嗎?憑什麼讓我這個清清白白的人為其他人的錯誤負責?

先別急,這並不是指控你也有罪,而是在幫助你找回在親密關係中的影響力。

你當然可以認為另一半出軌與你毫不相干,但反過來說,這也就意味著你認可無論自己做什麼都無法改變伴侶的出軌傾向,你在對方的心中無足輕重,你只能等著對方自己把心收回來,別的什麼也做不了。想必你不會希望你們之間的關係是這樣的吧?你在這樣的婚姻中永遠不會有安全感,因為出不出軌都只在對方的一念之間,你和一個陌生人一樣干涉不了他的選擇與想法。

家庭的意味並不只是兩個原子化、不相互發生化學反應的個體,而是一個整體中相互關聯的部分組成的系統,兩個人都在關係中無意識地扮演著特定的角色,這些角色和行為互動模式往往是在長期的互動中逐漸形成的。夫妻的互動模式穩固而均衡,那麼即便不督促任何一方收心,他們的心也緊緊圍繞著彼此;而當互動模式失衡,導致一方或雙方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溝通變得稀缺或充滿衝突,一方感覺被另一方壓制而產生反抗或逃避的心理,便極有可能在最終發展為出軌的結局。

所以在經營婚姻時,我們需要關注的不僅是一個人怎麼想怎麼做,更是關係中的另一個成員如何互動、怎樣做出決策應對問題,從微觀到宏觀,才能看出整個家庭系統將會走向何方。

說清楚了互動模式為何有必要修正,那麼接下來面臨的問題就是:什麼樣的關係模式是失衡的?從過往諮詢經驗中,我總結出來一種男女之間最普遍也是最典型的失衡互動模式:一方拼命追逐著淹沒式的愛的體驗,另一方卻出於對失去自我的恐懼而向外逃竄,你追他逃,始終不得安寧。

1

親密關係中的逐愛與消亡

出軌的人還能收住自己的心嗎?當你這麼提問的時候所描述的彷彿是這樣一幅畫面——兩顆心中一顆是靜止的,另一顆卻四散奔逃,跑到看不見的天邊。

從我在諮詢中的所見所聞來看,這種想象實際上並不符合現實生活中的情況。在許多發生問題的親密關係中,是一顆心擔任了逐愛的獵人的角色,另一顆心則在不斷被逐愛的過程中擔任了獵物的角色向外逃亡,這才導致了最終的“收不回來”的結局。

在正常健康的親密關係中,夫妻雙方在不同的階段調換逐愛的角色,或者同時逐愛著對方形成穩定的環繞軌道,不論角色如何,他們始終在試圖深入地瞭解彼此。

而在一些出現問題的親密關係中,逐愛者與逃亡者的角色固定在某一方的身上。逐愛者自認為深愛著對方,希望另一半能夠填補自己情感中的無盡空虛,可逐愛者終究是要失望的,因為在這種窒息的愛意與需求面前,他們的另一半往往會當了情感的逃兵,只想從這樣的親密關係中逃亡。

與許多人的刻板印象不太一樣,在大多數兩性關係中女性會成為逐愛者,男性則往往擁有從情感中逃亡的心理傾向。

咦,你會想,真的是這樣嗎?明明在戀愛過程中總是男人當追求者,絞盡腦汁去贏得女朋友的歡心,女人只要在原地等待就行了,反過來女追男的例子總是少數呀?

非也。男人在戀愛中的追求總是有止境的,要麼被心儀的女神拒絕,要麼在戀愛中談崩,最後的結局總是找到一個人交往直到一同走入婚姻的殿堂,然後這件事就翻篇了,結婚之後他們就喪失了逐愛與討好的慾望,這也讓許多女人在婚後大呼上當,覺得老公似乎變了個人。

陷入逐愛的女人對浪漫愛情的渴望與想象卻是沒有盡頭的。她們一直渴望尋求著親密關係來填補內心的需要,於是向外界尋找著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不斷向伴侶要求和爭取她們所需要的愛,就像擠一頭奶牛的奶那樣不斷榨取自己所需要的情感。

有的人會表現為過度依賴,對另一半的陪伴和關注有極高的期待,遇上生活中的繁瑣小事就想甩給伴侶來代替自己處理,甚至不願意去嘗試解決小的問題,美其名曰夫妻就是要互相幫助,但本質上卻是一直要求對方的幫助;

有的人會表現為情緒波動,她們把自己的感受建立在伴侶的反應之上,對方的一點點疏忽都會被解讀為忽視或冷淡,引起她們的埋怨與發脾氣,要求伴侶來哄著自己。她們甚至可能會使用情感勒索的手段,例如大哭大鬧,賭氣傷害自己等等來操縱另一半滿足自己的需求;

有的人會表現為不斷侵犯伴侶的邊界,包括情感、隱私和個人時間上的界限,同時這樣的人也會把自己的一切向對方敞開,不管另一半願不願意接受,從情感上來講她們希望自己與伴侶徹底融合,再也不分彼此;

還有的人會表現為過度的自我犧牲,時刻操心為家人包辦一切,自己再苦再累也不在乎,此時復出已經成為了她們的心理需要,是個人價值感的重要來源。因此她們也要求家人出於“感恩”而無條件地服從自己的安排,而最後她們總會發現自己為之犧牲的好像都是一些“白眼狼”,不僅不感恩,還希望她停止自己的犧牲;……

逐愛者全身心地投入於對愛意的追求,彷彿親密關係就是這一類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依賴著伴侶的愛意才得以生存。由此可以想象,當她們意識到自己可能會失去這份愛的時候,究竟會爆發多麼驚人的毅力。

那麼她們如此努力,最後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愛了嗎?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一方面,在逐愛者所構築出來的親密關係相處模式中,另一半彷彿成了全年無休生產著愛意的機器。真正鋼筋鐵骨造出來的機器還要定時檢修和更換零件,也總有報廢的一天,何況是肉體凡胎的人類呢?

所以逐愛者的伴侶往往都變成了逃亡者,明明並不是想要離開對方,卻又忍不住想要從這段令人窒息的關係中逃走。有的人會逃到自己的工作和愛好裡,比如成為工作狂,或者去釣魚打牌總之就是不回家;也有的人會逃到第三者那裡,彷彿待在別的異性身邊就能暫時獲得喘息的空間,因為第三者在起初總是表現出自己並不真正需要完整的他,可以滿足於分出來的一部分,這讓逃亡者覺得自己不至於在情感中被徹底吞沒。

另一方面,逐愛者永遠不可能在這樣的親密關係裡真正感到滿足,因為這一類人內心裡其實沒辦法接受伴侶的愛,ta們會有意無意忽視另一半的愛的表達,或者將之排除在自己對愛的苛刻標準之外,又或者覺得自己永遠無法抓住虛幻的愛……這一類人的表現就像被詛咒永遠飢餓,卻沒有長出可以進食的嘴巴的怪物。

2

對愛的追逐源於哪裡?

為什麼夫妻雙方在同一段親密關係中的表現卻如此不同?用社會心理學中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來解釋,這是由於男女雙方在自主需求和歸屬需求上的差異所導致的。

自我決定理論在人的內外動機的基礎上提出了每個人都具有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自主需求(autonomy)、能力需求(competence)和歸屬需求(relatedness),這是人性所固有的,但又會隨著時間流逝而發展,並且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

如果說我們的心靈是由這三塊木板組成的水桶,那麼木板的長短就會影響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所做出來的行為。女性的歸屬需求更強,所以在情感生活中總是執著於反覆確認家庭能給自己提供的歸屬感,向伴侶要求足夠強烈的愛意;男性則更為重視自身的自主需求,因而他們更傾向於在親密關係中保持距離,避免過度親密帶來的情感負擔,以維護自身的自主性。

為何男女之間在心理需求上有如此大的差異?難道我們天生就不一樣,所以才無法相互理解?不,這種差異其實是在兩性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

社會心理學理論認為,人們所生活的社會環境對人們的態度、價值觀、動機和行為都有巨大的影響,環境會教我們如何思考,應該關注什麼,應該去做什麼,這就是人的可塑性。

很多女孩從小就被教導得到來自他人的愛是重要的,女性應該有愛心,主動關心他人,從緊密的人際關係中獲得歸屬與價值感。雖然隨著時代的變化,許多望女成鳳的家長也希望女兒獲得良好的教育,拼一番事業,但擁有幸福美滿的愛情與家庭也同樣是家長期望中的必選項。

不少頗有成就的女企業家、女明星、甚至女科學家也會被追問個人問題,人們會為她們難以平衡事業與家庭而感到遺憾。在這種社會輿論裡,親密關係簡直成了女性的另一個“戰場”,她們必須拼盡全力在這一方面也做到完美,人生才能算是圓滿了。

因此,內心對於歸屬感的需求總是驅使女性去追逐愛意,淪為了親密關係中的逐愛者。

男性在社會化過程中所受到的影響則相反,他們被教育不要耽於小情小愛、兒女情長,一心想著老婆孩子熱炕頭那才叫沒出息。男孩從小被鼓勵獨立、競爭和保持自我,貶低他們對感情的依賴與表達,因此即便男人在長大成人之後完成了娶妻生子的任務,他們依然對情感保持著警惕心,竭力維護著自身對自主性的需求。

有的男人會逃避自己對家庭的義務,藉口加班或者個人愛好把時間花在其他方面;有的男人會覺得自己只要出錢養家就夠了,不願把心思花在培養與妻子的關係或者育兒上面。

他們當然也渴望親密關係所帶來的愛與溫暖。但當這種關係的密度過高,他們又會害怕因此失去自我,寧可保持若即若離。很多男人都會重複這樣的惡性迴圈:當他們覺得和老婆過分親密的時候,就從婚姻中逃向婚外情,而當婚外情中的第三者也向他們討要承諾,就又迴歸家庭,或者逃向下一段婚外情。

逐愛者與逃亡者之間的矛盾就這樣形成了一種“你追我逃”的永動機制,如果雙方不能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就很容易一直陷入在這樣的情感漩渦中直到某一方精疲力盡,或者這段關係徹底崩潰。

歸根結底,追逐的女性與逃亡的男性都是被內心不被滿足的需求激發了恐懼與不安全感,要想打破追與逃的迴圈,雙方都需要真誠面對自己的感受,也需要嘗試去傾聽另一方的內在動機,透過坦誠的溝通和穩定支援來增強安全感,在親密關係中找到合適的平衡點。

當你們的關係中有了自由活動的空間,有了情感得以安放的位置,就算不刻意收心,兩顆心也能緊密地貼在一起。

tags:#出軌#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