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姜姓,呂氏,名小白,出生於臨淄(又稱營丘),春秋時期齊國第15位國君,春秋五霸之首。
齊國內亂後,小白繼國君位,任管仲為相,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公元前681年,為平定宋國動亂,在北杏與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會見;後宋國違約,齊桓公“九合諸侯”,討伐宋國。公元前679年,以“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霸主。但他晚年昏庸,信用易牙、豎刁等小人,病死於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齊襄公時,國政混亂。管仲、召忽保護公子糾逃到了魯國,鮑叔牙保護小白逃到莒國。襄公十二年(前686),公孫無知殺齊襄公,自立為君。次年,雍林人殺無知,並討論重立君主。高、國兩家事先先暗地通知了小白回國。魯國聽說以後也發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糾回國,派管仲帶兵堵截住莒國到齊國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帶鉤。小白假裝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魯國於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糾回國,過了六天才到。這時小白已兼程趕回齊國,高傒立他為國君。是為桓公。桓公被射中帶鉤,裝死迷惑管仲。躲在帳篷車裡日夜兼程趕回齊國,又有齊國貴族國、高兩氏支援,成為國君,即位以後發兵攻擊魯國,在乾時(今桓臺)大戰,魯軍敗走。鮑叔牙給魯侯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公子糾是齊君的兄弟,不忍殺他,請魯國自己殺他。公子糾的老師召忽、管仲是仇人,請魯國把他們送來,剁成肉泥。如不從命,將要出兵討伐魯國。”魯人害怕,殺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被囚禁。桓公要殺管仲,鮑叔牙勸說:“臣幸運地跟從了君上,君上現在成為了國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齊國,那麼有叔牙和高傒就夠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業,那麼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聽從他的建議,假裝要殺仇人,把管仲接到齊國。桓公和管仲談論霸王之術,大喜過望,以其為大夫,委以政事。齊桓公拜管仲為相,君臣同心,勵精圖治,對內整頓朝政、例行改革,對外尊王攘夷,存亡續絕。這一時期,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長、盡忠職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傑”。桓公十四年(前672),陳歷公子完,即田完,逃到齊國,桓公想任命他為卿,他不接受,桓公就任命他為工正。由於桓公逃亡時經過了譚國,譚國待桓公不好,於是桓公二年(前684)出兵滅掉了譚國,譚國君主逃向了莒國。齊桓公五年(前681年),齊、宋、陳、蔡、邾五國國君在齊國的“北杏會盟”,旨在協力平息宋國內部爭奪君位的變亂,齊國首開以諸侯身份主持天下會盟的記錄,齊桓公的威望在諸侯中開始不斷提高。會盟前曾邀遂國國君入盟,遭到拒絕。“北杏會盟”結束後,齊桓公吞滅遂國。齊桓公三十一年(前655),周王室發生更立太子之事。周惠王已立王子鄭為太子,因惠後喜歡小兒子帶,周惠王便欲廢鄭立帶。周惠王死後,齊桓公約集魯、宋、衛、許、曹、陳等國在洮會盟,正式將王太子鄭扶上週天子寶座,是為周襄王。
強調寓兵於農,規定國都中五家為一軌,每軌設一軌長。十軌為一里,每裡設裡有司。四里為一連,每連設一連長。十連為一鄉,每鄉設一鄉良人,主管鄉的軍令。戰時組成軍隊,每戶出一人,一軌五人,五人為一伍,由軌長帶領。一里五十人,’五十人為一小戍,由裡有司帶領。一連二百人,二百人為一卒,由連長帶領。一鄉二千人,二千人為一旅,由鄉良人帶領。五鄉一萬人,立一元帥,一萬人為一軍,由五鄉元帥率領。齊桓公、國子、高於三人就是元帥。這樣就和軍隊組織緊密結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獵來訓練軍隊,於是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同時又規定全國百姓不準隨意遷徙。人們之間團結居住,做到夜間作戰,只要聽到聲音就辨別出是敵我;白天作戰,只要看見容貌,大家就能認識。為了解決軍隊的武器,規定犯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來贖罪。犯重罪,可用甲與車戟贖罪。犯輕罪,可以用值與車戟贖罪。犯小罪,可以用銅鐵贖罪。這樣可補充軍隊的裝備不足。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燕國(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來討救兵,說燕國被附近的一個部落山戎侵犯,打了敗仗。齊桓公就決定率領大軍去救燕國。齊國大軍到了燕國,山戎已經搶了一批百姓和財寶逃回去了。齊國和燕國的軍隊聯合起來,一直向北追去。沒想到他們被敵人引進了一個迷谷。那迷谷就像大海一樣,沒邊沒沿,怎麼也找不到原來的道兒。還是管仲想出一個主意來。他對齊桓公說:“馬也許能認得路,不如找幾匹當地的老馬,讓它們在頭裡走,也許能走出這個地方。”齊桓公叫人挑了幾匹老馬,讓它們領路。這幾匹老馬果然領著人馬出了迷谷。
晏子:“能長保國者,能終善者也。諸侯並立,能終善者為長;列士並立,能終善者為師。昔先君桓公,方任賢而贊德之時,亡國恃以存,危國仰以安,是以民樂其政而世高其德,行遠征暴,勞者不疾,驅海內使朝天子,諸侯不怨。當是時,盛君之行不能進焉。及其卒而衰,怠於德而並於樂,身溺於婦侍而謀因於豎刁。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胡宮而不舉,蟲出而不收。當是時也,桀紂之卒不能惡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不能終善者,不遂其國。”
劉勰:“昔黃帝神靈,克膺鴻瑞,勒功喬嶽,鑄鼎荊山。大舜巡嶽,顯乎《虞典》。成康封禪,聞之《樂緯》。及齊桓之霸,爰窺王跡,夷吾譎諫,拒以怪物。固知玉牒金鏤,專在帝皇也。然則西鶼東鰈,南茅北黍,空談非徵,勳德而已。是以史遷八書,明述封禪者,固禋祀之殊禮,銘號之秘祝,祀天之壯觀矣。”
桓公四十二年(前644),戎攻打周朝,周告急於齊,齊令各國諸侯發兵救周。桓公四十三年(前643),齊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冬十月七日,齊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桓公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裡爬了出來。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齊君無虧才把桓公收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