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宰相科學家蘇頌 ,政績卓著,還創造水運儀像臺

蘇頌,字子容,福建路泉州同安縣人。北宋中期官員,傑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製造家、藥物學家。

01、少時刻苦好學,淡泊名利

1020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蘇頌在福建路泉州同安縣蘆山堂出生。

蘇頌5歲學《孝經》能誦古今詩賦,稍長能誦五經、習《爾雅》、知聲律。初學吟詩作賦,便有動人之語,為時人所稱讚。

1031蘇頌12歲,隨父來到無錫,進入父親開辦的學舍學習。16歲時作《夏正建寅賦》,語言簡練,樸實無華,深得蘇紳讚許。

蘇頌父親蘇紳歷任顯職,按例,蘇頌可以不經科舉而以父蔭得京官之職。但他推辭不就,刻苦求學,專心科舉,於1042年參加科舉考試。

蘇頌進士及第之後,被授為漢陽軍觀察判官,未就職,於是改授宿州觀察推官,廣涉古籍,留心醫學。

02、知江寧縣,斷案如神

1043年,升知江寧縣。他主政地方之初,便能做到為政有法,深得監司王鼎、王綽、楊紘等人的稱許。

江寧是南唐故都,人口繁多,民俗奸詐而好爭訟,號為難治。

因田產而引發的官司,在江寧這個編戶兩萬多、方圓百餘里的大縣裡時有發生。

蘇頌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接到此類訴訟,有些查查田簿就可結案,有些則不行,這就需要他花更多的時間去查訪實情。

而他始終不厭其煩,對全縣戶籍進行多次統計,掌握了詳備而精準的戶籍資訊。公堂上令訴訟者震驚不已,視若神明,不敢有絲毫隱匿。

知江寧縣時,他還清查了富戶漏稅行為,核實丁產,編成戶籍,按冊課稅,既增加了國庫收入,又減輕了窮人的負擔。

任南京留守推官時,受到南京留守歐陽修的倚重,歐陽修將政務委託給他辦理。

而閒居睢陽的前宰相杜衍也非常器重他,對其悉心傳授平生經歷。

03、入朝廉靜自守,廣泛接觸古書,受人尊重

1053年,蘇頌被召入朝中,授“試館閣校勘”,開始校正和整理古籍的生涯。1054年,改任同知太常禮院。1057年,改任集賢校理、校正醫書官。

1059年,兼任殿試復考官,1060年調太常博士,仍兼校正醫書官等職。

蘇頌在朝廷任職期間,“廉靜自守”,專心校正編撰古籍,由此廣泛接觸有關文獻資料。

他每天把皇家所藏各種珍本秘籍強記2000字,晚上回家默寫下來,多年如一日,從不間斷,使他積累了非常淵博的知識。

宰相富弼、韓琦也認為他賢能,特意詢問他有何要求。蘇頌不為自己求取京官,反而懇請出外供職,由此更受到富、韓二人稱歎。

04、校訂醫藥書,編《本草圖經》

1057年,蘇頌任集賢院校理,奉旨編撰醫藥專書。為此他選調了有藥學專長的醫官秦宗古、朱有章等。

同時又選用了通曉校勘學的掌禹錫、林億等人,組成了一個文理、醫理相濟的編審局。

他們一方面對古代藥書加以細心整理;另一方面從各地採集、訪問、徵集了大量藥材標本,重新彙編。

歷時三年完成《嘉佑補註神農本草經》,載藥1082種。蘇頌建議修撰一本本草圖譜與《嘉祐補註神農本草》並行。

蘇頌從各地採集藥物標本,重新編繪,對花形、果狀、效用、產地的古今變異、藥用部分,採收季節等都提出註釋。

經過四年的艱苦努力,1061年,蘇頌編撰完成了《本草圖經》二十卷、《目錄》一卷。

《本草圖經》是根據當時郡縣所產藥物的實繪圖和具體說明彙編起來的,書中圖文並茂。

其中的74種藥物及藥品考證、炮製方法、藥物理論等多為明代偉大的醫學家李時珍收錄在《本草綱目》中。

05、提倡節儉,減輕老百姓負擔

宋仁宗駕崩,朝廷為修建陵墓向各地緊急徵收物資。蘇頌當時任潁州長官,上書朝廷道,徵收本地不出產的物資不合情理。

為減輕民眾負擔,蘇頌讓官府出錢置辦物資完成任務,體現了以民為本、實事求是、勇於擔當的精神。

06、救濟災民,造福百姓

1063年蘇頌任開封府副長官時,當地出現旱災和疫情,他派人實地查驗後,上奏請求由朝廷統一調運糧食賑災。

連年旱災,民不聊生,災民鋌而走險,趁著防衛空虛冒犯官府、殘害官吏。

開封府副長官蘇頌認為,對這些饑民不能當作一般盜賊處置,於是請求朝廷調糧賑濟,安撫災民。

蘇頌認為教化民眾以盜為恥,勝過讓縣尉捕盜,知縣對盜賊的出現負有責任,應將社會治安情況納入知縣政績考核內容。

1065年,被改調為三司度支判官。累遷尚書工部郎中,又出任淮南轉運使。

在淮南轉運使任內,蘇頌見到因饑荒造成哀鴻遍野,災民嗷嗷待哺的慘景,於是立即上書,為百姓請求救濟。

他不但想到救濟災民,而且想到賑濟後如何保持平穩的物價,災民如何安置等,考慮非常長遠。

07、護送遼國使節,鎮定自若

1067年八月,蘇頌任度支判官時,受命護送遼國使節北歸,行至恩州,駐於驛館,夜間,驛館突然起火,城中頓時大亂,謠言四起。

有人說契丹使者要作亂,救火的州兵也想趁火打劫。眼看火勢越來越大,隨從紛紛請蘇頌躲避。

蘇頌鎮定地吩咐關閉驛門,把州兵擋在門外,指揮隨從奮力把火撲滅,避免了一場複雜事件的發生,宋神宗對他的做法稱讚不已。

08、剛正不阿,拒絕草詔,被撤職

1070年,蘇頌任知制誥時,王安石曾大力提拔一些支援新法的低階官吏到中央任職。

其中,秀州判官李定因支援青苗法,宋神宗和王安石準備擢他為太子中允,拜監察御使裡行,令知制誥起草誥命。

事關為國選才,蘇頌認為要慎之又慎,特別是越級提拔,必須是“非常之人,聲名顯聞於時,然後可以壓服眾議”。

而李定精於投機鑽營,巧對神宗質詢,“一言稱旨,便授臺官,此乃度越常格,隳紊法制”。

時為中書舍人的蘇頌,與他的同事宋敏求、李大臨一起,不肯起草任命書。

神宗震怒,蘇頌、宋敏求、李大臨因此被撤職外放,這就是宋史上有名的“熙寧三舍人”事件。

09、知杭州,仁厚愛民,

1076年正月,蘇杭再次發生自然災害。在選任地方長官時,神宗稱“蘇頌仁厚,必能拊安吳人”,命其知杭州。

在杭州任內,他記掛市區水澀百姓飲水不便,把鳳凰山的甘泉水引入市區做自來水用,黎民百姓皆大歡喜。

1077年,蘇頌自杭州被召回,參與修撰《仁宗實錄》《英宗實錄》。

10、出使遼國,不辱使命

1077年,蘇頌奉命出使北朝的遼國,正逢冬至節,當時兩國採用不同曆法,宋朝的冬至節比遼國早一天。

副史要過節慶賀,但遼國的陪同官員不肯接受。蘇頌詳據典籍、援證先例,廣泛地做了一番論議,使遼人聽聞其妙論,倍感莫測高深。

遼國人只能點頭稱是,就分別以自己的歷日來做慶賀。回來之後,奏聞於神宗,神宗大為高興,說道:“朕嘗思之,此最難處,卿所對殊善。

蘇頌十分注意遼朝的政治制度、經濟實力、軍事設施、山川地理、風俗民情、外交禮儀等,並向朝廷反映了遼的實際情況。

蘇頌有豐富的外交經驗,神宗命他編寫一本與遼朝往來各種禮儀和檔案程式的書籍。

此書編成,神宗親自賜名《魯衛信錄》,其中儲存了大量宋遼間的交往史料。

11、因以“故縱”罪遭彈劾,被貶

1078年,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公事時,蘇頌“建請浚自盟、白溝、圭、刀四河,以疏畿內積水”。

蘇頌權知開封府,以嚴法治理。當時相國寺僧人宗梵控告自己的師傅、主持行親,說他將寺院的粥錢支給了官員孫純。

根據查訪,這粥錢是行親花了孫純錢給作抵押的,蘇頌認為作為主持,他有權處理寺院的錢,因此他就判定這僧人在無事生非。

本來只是個簡單的案子,但是因為孫純和蘇頌是親戚,結果被有心人汙衊說他偏袒孫純,製造了殉情枉法的罪名,最終被貶。

13、議革官制,影響深遠

1081年,蘇頌再度被召入朝,奉命判尚書吏部兼詳定官制。任內他盡心改革官制弊病,並建議創吏部“四選法”。

宋代元豐以前,官用來定品階俸祿;職為殿閣、文學之士及待制等,以示尊寵。這樣造成了機構混亂,冗員過多等弊病。

蘇頌在《奏乞將常平倉等公事付逐路轉運司其提舉官改差充本司勾當公事》中,他提出把發放青苗錢的提舉常平司歸各路轉運使管轄。

官制改革後,朝廷實行三省六部制,六部的職權按《唐六典》也有所充實調整。新官制影響深遠,一直推行至南宋末年。

14、制水運儀像臺,揚名立萬

1087年,已67歲高齡的蘇頌奉命到翰林天文院太史局,檢驗新舊渾儀的效能。

當時這些儀器多已損壞,只有兩架還能湊合著使用。蘇頌面對這種情況,奏請重新制造渾儀。皇帝准奏,並任命他主持此事。

蘇頌對漢代以後各個時代的天文儀器,從實物到原理,都進行了悉心的鑽研。

他還招才納賢,他發現了吏部令史韓公廉通《九章算術》,且通曉天文、曆法,於是立即奏請調他來從事水運儀象臺的研製工作。

接著,他到外地查訪,發現了在儀器製造方面學有專長的壽州州學教授王沇之,奏調他“專監造作,兼管收支官物”。

然後,又考核太史局和天文機構的原工作人員,選出“夏官正週日嚴,秋官正於太古,冬官正張仲宣等”,協助韓公廉工作。

他經常和韓公廉討論歷代渾儀的優缺點,探索製造渾儀的原理。

不久,韓公廉寫出《九章勾股測驗渾天書》1卷。蘇頌詳閱後,命韓公廉研製模型。

韓公廉又造出木樣機輪一座。蘇頌對這個木樣機輪進行嚴格實驗,然後奏報朝廷。1088年,蘇頌便開始正式製造水運儀象臺。

他採用了民間使用的水車、簡車、桔槔、凸輪、天平秤杵等機械原理,創造性地把渾儀建築在儀象臺上層,而在下層增設了報時的機械。

在研製過程中,他們細緻審查每一張圖紙,對每一個數據都反覆推敲,力爭做到準確無誤。

1089年底,高約12米,重達20噸的水運儀象臺在汴京建成。這座天文儀器共分三層。

上層是觀測天體的渾儀;中層是演示天象的渾象;下層是使渾儀、渾象隨天體運轉而報時的機械裝置。

蘇頌為說明水運儀象臺的構造,還編寫了《新儀象法要》一書。全書共三卷,對渾儀、渾象、水運儀象臺的設計進行了說明。

蘇頌在《新儀象法要》中繪製了有關天文儀器和機械傳動的全圖、分圖、零件圖50多幅,繪製零件150多種,其中多為透檢視和示意圖。

這臺機器既可以進行天文觀測,又可以進行天體演論,還可以進行精準報時,可以稱得上世界上最早的時鐘了。

15、任宰相,量才用人,尊重哲宗

1090年,進位尚書左丞。1092年四月,蘇頌升任左光祿大夫、守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正式成為宰相。

他為相時,嚴格執行典章制度,以使百官守法遵職為要務,要求百官忠於職守;

他選賢任能,量才用人,杜絕不正之路;防止邊將邀功生事,並告誡邊臣不要輕易開啟戰事。

他尤精於典故,朝廷每有新的典禮制作,必請蘇頌審查。

當時哲宗年紀小,還未親政,每逢大臣有事上奏,都直接奏報給宣仁太后,哲宗偶爾有話要說卻不受重視。

只有蘇頌非常尊重哲宗,每次奏報太后之後,必定再稟告哲宗;哲宗有事要宣讀,蘇頌必定告訴大臣們俯首聽命。

後來,哲宗親政,御史周秩想彈劾蘇頌,被哲宗駁回,說:“頌知君臣之義,無輕議此老。”

1093年三月,蘇頌反對外調大臣賈易未果,而上章堅請辭位,被罷相任觀文殿大學士、集禧觀使,六個月後出知揚州。

1094年轉知河南府,蘇頌推辭不就,哲宗不允。後因母親陳太夫人去世,懇請南歸,於是又授為知揚州。

16、以太子少師致仕,高壽離世

1095年,蘇頌屢次上奏告老,被拜為中太一宮使之職,居於京口。1097年,蘇頌再次請辭,才得以太子少師職致仕。

宋徽宗即位後,進拜蘇頌為太子太保,增加食邑四百戶,實封食邑一百戶。累封為趙郡公。

1101年6月18日,蘇頌自撰遺表,同日,在潤州逝世,享年八十二歲。徽宗聞訃訊,為其輟朝二日,追贈司空,並遣使撫卹其家,“葬事官給”。

17、文學成就卓著

蘇頌詩作頗多,僅收錄在《蘇魏公文集》中的詩歌就有587首,且多是律詩、絕句。長律多達1400字,可謂“律詩之最”

蘇頌的大部分詩作是奉和之作,其中有一些是與詩人歐陽修、蘇軾的奉和詩篇,如《和府推官冬菊》:

經冬寒菊已離披,梁苑殘英尚滿墀。

尊酒還思元亮醉,秋香又過子愚期。

尋芳意思人尤厚,耐冷枝條土所宜。

墨客有誰偏好事,留將樂府著新辭。

他的詩不乏名篇佳作,具有現實主義筆觸和真摯情感的《和就日館》是他的上乘之作:

戎疆迢遞戴星行,驛騎賓士朿火迎。

人向萬山峰外過,月從雙石嶺間生。

馬蹄看即三千里,客舍今逾四十程。

每念皇華承命重,愧無才譽副群情。

詩中,蘇頌生動記述遼方迎接宋使的情形,反映詩人憂國憂民、惟恐任務完成不好的心情。

蘇頌的使遼詩中,描繪了不少北地風光。蘇頌的《契丹帳》對遊牧民族的日常有具體的描寫:

馬牛到處即為家,一卓穹廬數乘車。

千里山川無土著,四時畋獵是生涯。

酪漿羶肉誇希品,貂錦羊裘擅物華。

種類益繁人自足,天教安逸在幽遐。

蘇頌宦海沉浮三十多年,官至宰相,

執政時量能授任,務使百官守法遵職。他不立黨援、以禮自持,故能於哲宗親政後以太子少師致仕。

蘇頌擅長天文學、博物學、外交、詩詞,他創造水運儀像臺,編寫《本草圖經》和《華戎魯衛信錄》,被稱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

tags:#北宋#蘇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