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賜,複姓端木,字子貢。儒商鼻祖,春秋末年衛國黎人,博學多才、能言善辯,是春秋時期傑出的社會活動家、外交家和商業貿易家。
孔子的得意門生,儒家傑出代表,孔善於雄辯,還善於經商,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的丞相。
01、出身名門,受良好教育
子貢的父親端木巨在衛國當官,家中又有買賣經營,為人慈善處世低調,子貢的母親是衛國上大夫、四朝元老蘧伯玉的女兒,
子貢七歲時,他跟一位老私塾先生,學寫字和算術,跟冉宏學習歷史和時事政治。
子貢自幼聰明好學,對各種學問都有濃厚的興趣。包括禮儀、德行、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子貢在學習中表現出了驚人的天賦和才華。
02、和妻子伉儷情深
公元前503年,子貢十八歲。三月初六,春光明媚,子貢在翠柳如煙的淇水岸邊倘佯。子貢的目光不禁被那個叫做勾嬛的姑娘吸引住了。
她是衛靈公夫人的外甥女長得十分美貌,他看了子貢一眼,忽一下羞紅了臉,慌忙用寬大的衣袖遮住了臉龐......
他們一見鍾情,墜入愛河,六年後,在南子的撮合下終成眷屬,婚後才知勾嬛是勾踐的妹妹,為了她的安全,子貢一直沒有公開妻子的身份。
他們琴瑟和鳴 ,舉案齊眉,恩愛無比婚後不久生了端木靈 ,一家人其樂融融。子貢雖然出身豪門,富可敵國,但他一生只愛勾嬛一人。
03、拜孔子為師,精通《詩經》
受家庭薰陶,子貢20餘歲繼承祖業開始經商。他曾經經商於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
但他不安於現狀,仰慕孔子的學問,一心想拜孔子為師,想將來成就一番。
孔子周遊列國的第一站衛國,子貢終於見到孔子,拜孔子為師,當時孔子五十五歲,子貢25。
子貢聰穎好學,謙虛好問,他多次向孔子請教,他向孔子常常問友,問士,問仁,問政,問君子……
時而討論,時而爭辯,有時簡直是一問接著- -問,孔子有求必應,耐心向他解答他所提出的問題。
子貢聰明,悟性高,汲取知識快,只要孔子把學習的方式方法交給他就可以了,孔子喜歡子貢這一點就通的學生。
孔子辦學時,把教學內容分為四科,即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子貢系言語科之佼佼者,連孔子也自感不如。
子貢對《詩經》的學習有深刻體會和獨到理解,曾多次受到孔子的稱讚,說他對《詩》能觸類旁通。
孔子不僅教子貢學習方法,還教導他做人的道理,因此在他的言行舉止上,使子貢受益匪淺。
子貢學識豐富,腦子活,又能言善辯,深得孔子學說真諦和儒家思想精髓,成為孔門高徒,位列“孔門十哲”之一。
04、善於臆測推想,,有經商天賦
從孔子門下完成學業以後,子貢先是回到衛國當了幾年官。不久,就辭官不做,重操舊業,成了一個影響更大的國際貿易商人。
子貢經商最大的本事就是臆測推想。孔子也誇讚說子貢每猜必中。
有一年冬天,吳國大軍準備遠征齊國的前夕,他知道,此時的北方正值冰天雪地。
子貢就猜測為了保證將士們能夠順利遠征齊國,吳王夫差必然會強徵絲棉禦寒之物。
這樣就會造成吳國絲棉緊缺,百姓們為了抵禦寒冷,而絲棉又貨源稀少,其價格自然會急劇攀升。
他抓住了這個機會,安排數十個人攜帶財物,分組到各地去大量採購絲棉,然後再用車馬迅速將這批絲綿運往吳國。
這時飽受寒冷的吳國百姓們,很快就將絲棉搶購一空,數倍的利潤讓子貢大發了一筆戰爭財。
05、儒商鼻祖,樂善好施
子貢經商獲得成功,他不是靠損人利己,他在自我人格修養中堅持“溫、良、恭、儉、讓”的道德修養原則,努力做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子貢因商而富甲一方,他富而好仁、富而好禮、富而好德、富而好學,子貢首開儒者經商之先河,故而後人尊稱他為儒商鼻祖。
他是孔子周遊列國經濟上的支持者。孔子和大商人子貢生活在一起,子貢做買賣,供給周遊列國的孔子和同門。
子貢還經常幫助魯國政府贖回在外為奴的公民,魯國政府對此是有獎勵基金的,子貢卻不接受魯國的獎勵。
孔子知道這事批評他說:“你自己站在一個道德高度拒絕魯國的獎勵,那麼其他人也不好意思向魯國索取獎勵,那以後誰還有積極性去贖回自己的同胞呢?
子貢接受了孔子的指示,馬上改變手段,接受了魯國的有償獎勵制度。
03、善於雄辯,成為出色的外交家
由於子貢在經商上大獲成功,受到了各諸侯國的禮遇。子貢的辯才和嫻熟的外交辭令,使他成為一位出色外交家。
前492年,孔子率弟子周遊列國時在陳蔡絕糧,陷入困境,子貢臨危受命出使楚國,不但要來糧食,而且使“楚昭王興師迎孔子”,把孔子迎入楚國。
公元前486年,子貢在魯從事外交活動。在吳王夫差稱霸的時候,攻打齊國,派人讓魯國勞軍,魯國就是派外交家子貢出面,子貢以禮節責問吳王和他手下的謀臣伯嚭。
最後不僅不讓魯國勞軍了,而且吳王還主動認錯,說自己是披髮左衽文身的民族,和魯國的禮儀之邦沒法比,可見子貢出色的外交,甚至勝過了千軍萬馬。
04、遊說五國,救魯
子貢不僅是一位有學識的商人,在從政方面也很有才幹。子貢曾擔任魯國和衛國的相。
孔子對子貢的政治才能評評價甚高,曾把他和冉有、季路這兩位政事代表相提並論。
前484年,齊國有一個掌權的大夫,叫田常,幾次向齊國國君要求增加自己的封地,都沒有得到滿足,就陰謀在齊國發動叛亂。
但是他又害怕國內的大臣反對,就調集齊國的軍隊,準備攻打比較弱小的魯國。想透過對外戰爭取得勝利,抬高自己在齊國的地位,以便叛亂能夠成功。
魯國是弱國,危在旦夕。孔子對弟子們說:“魯國是我們祖先所在的地方,國家有難,你們能袖手旁觀嗎?”
子路勇武,要去營救,孔子制止了;子張、孔子看透子路的魯莽公孫龍要去,孔子也沒同意。
孔子清楚,只有子貢才有這個能力化解魯國的危難。子貢也知道老師的想法,就承擔了這個責任。
他先去了齊國,見到田常,子貢開門見山,說道:“您讓大臣們去攻打魯國是個錯誤的決定。
魯國是如此的弱小,大臣們攻打魯國必定會勝利。他們得勝歸來後,會分走您手中的權力,您的叛亂還能成功嗎?您還有好日子過嗎?”
田常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子貢微微一笑道:“您應該去攻打強大的吳國。您現在的難處不在國外,而在國內。
只有外派打仗的大臣們打了敗仗,您才能收回他們手中的權力,只有這樣,您的抱負才能夠實現。“
田常被子貢說服,但他已經派兵攻打魯國,如果轉頭去攻打吳國,會讓其他大臣們起疑心。子貢表示他願意去吳國說服吳王夫差支援魯國。
子貢來到吳國,面見夫差,說“吳王,您聽說了嗎?齊國正在攻打魯國,為的是和吳國爭鋒,如果真讓他攻下了魯國,賜真替您感到危險。”
夫差:“那該怎麼辦呢?我也不能無緣無故地去攻打齊國,畢竟他沒有惹到我。“
“打齊國還有三大好處:救魯國就是尊周王,名聲好;齊國美女黃金無數,利益大;晉國一直在跟您爭霸主之位,您要是打贏齊國,就等於把軍隊開到晉國的家門口,太划算了!”
夫差被子貢說動,但吳國的南方還有一個憂患越國存在在,夫差表示讓他滅了越國後再去幫助魯國,防止越國襲擊。
子貢道:“吳王,越國同魯國一般弱小,您現在去攻打他,這樣對您的名聲不好。我去越國幫您說服越王,讓他出兵幫您,他就沒有實力來偷襲。”
夫差聽了特別高興,興高采烈地讓子貢去了越國。子貢又去了越國,勸越王出兵助吳,以迷惑吳國。
於是吳王沒有了後顧之憂,傾巢出動,攻打齊國,與齊國大戰於艾陵。齊國大敗,魯國得救。
同時子貢又搶先一步到了中原大國晉國,讓晉國做好準備迎戰吳國。等吳王打敗齊國之後,愈加驕橫,果然又矛頭轉向晉國。
吳、晉大戰於黃池,吳國大敗。這時候,越王勾踐在范蠡的建議下,抓住機會,進攻吳國,三戰三勝,越遂滅吳。越國稱病。
子貢的一次出使,保全了魯國,使齊國大亂,使吳國滅亡,使晉國強大,使越國稱霸。子貢一次出使,完全打破了各國的形勢格局,十年之中,五個國家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05、和孔子師生情厚,簡直是尊師楷模
子貢是孔子最親近的學生之一。在眾弟子中,孔子與子貢的關係超出一般。
子貢利用自己的經濟地位和外交才華,成為各國政治、經濟領域有重要影響的人物。他由於才幹超絕,所以深得孔子賞識,
在孔門弟子中,《論語》記載子貢的言行次數最多,而且其中許多是具有儒家代表性的名言。
孔子的不少名言,也是在回答子貢提問或與他討論學問時講的,其中涉及到了仁愛、誠信、忠恕、中庸等儒家核心價值觀等方面內容。
子貢欽佩和崇敬孔子,對孔子評價最高,是孔子及其學說的宣傳者和捍衛者。
子貢始終極力維護孔子的思想學說。有人問子貢孔子為什麼那樣有才,子貢就說孔子是“天縱之聖”,是天生的聖人。
孔子周遊首站到達衛國,這裡正是子貢的家鄉。在衛國,孔子得到子貢的錢財支援,才能夠完成拜訪列國的行程。
在衛國之後,子貢一直跟隨孔子左右,陪他完成整個行程。因為子貢和各諸侯國國君都保持了親密的關係,讓孔子在各國名聲大噪。
孔子死後,有人說“子貢賢於仲尼”。子貢說,自己的那點學問本領好比矮牆裡面的房屋,誰都能看得見,
但孔子的學問本領則好比數仞高牆裡面的宗廟景觀,富麗堂皇。你們找不到門進去,就不瞭解我們老師,所以我不怪你們。
後來又有人毀謗孔子,子貢說,孔子不可毀謗,一般人的偉大,就像丘陵一樣,很容易爬過去,孔子的偉大像天一樣,不可企及,不可超越。
06、為孔子守孝,組織師兄弟編《論語》
孔子臨終前,最想見的人是子貢。子貢在外地,聽聞老師病重,子貢匆匆趕回來。
到了門口,見到孔子拄著柺杖站在那裡等他,孔子責怪似的說一句:賜啊,你咋才回來呢!
孔子還不免有些感嘆,他就歌道:“太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歌罷痛哭起來說:“天下失道已經很久了,誰還能遵循我的主張呢。”
前479年孔子去世後,子貢在孔子墓前和師兄弟服喪守孝,並承擔此期間的大部分費用。
子貢組織同學們回憶孔子對他們的教誨和與他們的談話精神,然後整理出了《論語》這部儒家經典著作。
三千弟子云集其墓前守墓三年,然後相繼離去,惟有子貢守墓六年。之後子貢仍在魯國。
為追憶先師功德,心靈手巧的子貢用木頭雕刻出孔子像,前來祭拜的將相諸侯見狀都想擁有一個作紀念。
07、晚年從事經商,教學和著書
公元前473年,子貢回到衛國,繼續他的治學、經商生涯。
公元前470年,他再一次去魯國拜祭孔子墓,並且受聘於齊國,任大夫一職。妻子勾嬛和兒子端木炅也到了齊國。
50歲之後,子貢辭去大夫“公職”,往來於魯、衛、晉、楚等國做生意。也像孔子一樣開始教學,講授《論語》魯國大夫子服景伯就是他培養出的優秀人才。
59歲之後,子貢專心著述,用三年時間撰寫了《越絕書》。公元前456年秋末,65歲的子貢在齊國逝世,兒子端木炅扶靈柩歸衛,葬於故鄉黎地。
子貢善於雄辯,富有外交才幹,在政治、外交、教育、經濟等諸多領域都有所建樹。
他曾多次出使他國,透過自己的口才和外交手腕影響了當時的政治格局。是卓越的社會活動家和傑出的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