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夷簡,字坦夫,壽州人,祖籍萊州,北宋政治家,官至宰相。
呂夷簡輔佐年幼的仁宗,在太后臨朝聽政的情況下,正確處理北宋國內國外諸多矛盾,保證了北宋的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
01、出身名門,聰慧好學
979年呂夷簡出生於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仕宦之家,北宋名相呂蒙正之侄;光祿寺丞、大理寺丞呂蒙亨之子。
呂夷簡自幼聰慧好學,讀書天賦出眾,一目十行,過目不忘,是神童般的人物,許多夫子都稱他是大才,將來必成事。
02、進士及第,步入仕途,造福百姓
1000年,呂夷簡考中進士,初補絳州軍事推官。歷任通州通判、濱州知州、禮部員外郎、刑部員外郎兼侍御史。
1013年,呂夷簡知濱州。呂夷簡才識卓優、清慎勤政,當時便有“廉能”之譽。
濱州靠著黃河,是水患頻發之地,呂夷簡上任後,組織百姓沿河修築堤防,開渠疏通水道,使濱州“歲無淹澇”。
當時農民置辦農具需要上稅,這極大影響到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他上疏請免掉河北農器稅。
宋真宗不僅免掉了濱州的農器稅,還免掉了全國的農器稅。為此事,當時的宰相王旦稱讚呂夷簡“器識遠大”。
03、任兩浙提點刑獄使 ,上疏延緩勞役
在擔任兩浙提點刑獄使時,朝廷修建宮觀大興土木,在南方砍伐林木。
時值隆冬,官員一個個凶神惡煞,畏逼甚急,工徒不堪其苦,有的甚至被奪去了性命。呂夷簡發現後,立即上疏,請求延緩勞役。
他認為隆冬沿河運送確實艱難,最好等到初春河流解凍後,再用兵卒輪流運送。宋真宗稱讚他:“有為國愛民之心矣!”
宋真宗由此對呂夷簡刮目相看,呂夷簡在地方歷練了16 年之後,進入京師為官。
04、任侍獄史知雜事,直言進諫
呂夷簡升侍御史知雜事。在侍御史知雜事的任上,呂夷簡直言敢諫。他敢於彈劾奸相丁謂的黨徒李溥,請真宗追究丁謂的過錯。
當有人誣陷寇準造反時,也敢於為其鳴冤喊屈。他為寇準辯解;還審理過石普案和假李順案。
他曾出使契丹議和劃界,返朝後升任知制誥之職,成為真宗的近臣。
真宗末年,他升為龍圖閣直學士遷刑部郎中,權知開封府。真宗把他的名字寫在屏風上。
05、仁宗即位,拜相,鬥倒丁胃
1022年,真宗崩。年幼的仁宗即位,劉太后臨朝稱制。呂夷簡進位為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
1029二月,又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集賢殿大學士,正式拜相。
劉太后德不配位,不懂朝廷事務且又性格剛愎,作為丞相的呂夷簡既要殫精竭慮處理好紛繁的政務。
在關係到國家的大事上寸步不離,且又要顧及到劉太后的顏面。呂夷簡面臨的第一次挑戰是宰相丁謂和參知政事王曾的鬥爭。
丁謂是北宋有名的奸相,素來以諂媚弄權而聞名,朝中好多大臣都看不慣他。
仁宗登基不久後,素來與丁謂不合的參知政事王曾就向其發起攻擊,借為真宗修陵的失誤,向太后密奏丁謂和其黨羽雷允恭的不法之事。
而呂夷簡此時以權知開封府的身份,收集雷氏的罪證。丁謂實則是劉太后一黨,劉太后垂簾他有莫大的功勞。但鐵證如山,太后也保不了他們。
06、建議太后為李氏厚葬,保住劉家
仁宗生母是李氏,李氏迫於劉太后的壓力將孩子交由她撫養,這個孩子在劉太后的幫助下成為了宋仁宗。
宋仁宗生母李順榮死於明道元年,劉太后本來打算以宮女的禮儀草草埋葬了事。
但呂夷簡以政治家的敏銳眼光看出事情的嚴重性,他當著仁宗和太后的面,奏請厚葬李順榮。
劉太后頓時大怒,訓斥呂夷簡說:“宰相你怎麼還管起宮中之事了?”拉起宋仁宗入內。
然後她又反身獨自出來,氣勢洶洶地反問呂夷簡:“你是想離間我們母子倆嗎?”
這時呂夷簡這樣說道:“如果未來想保全劉家,那就厚葬李氏”,劉太后有些不明所以,但事關家族的存亡,便聽了呂夷簡的意見。
呂夷簡奏請治喪用一品禮,在洪福院殯葬。呂夷簡又對入內都知羅崇勳說:“宸妃當以皇后服裝收殮,用水銀實棺。”崇勳按照他說的去做。
劉太后去世,宋仁宗掌權,皇帝得知自己的身世和傳聞時立馬派軍隊駐紮劉家。
如果自己的生母當如人所說是被害而死,那麼整個劉家將要血流成河。
但宋仁宗開啟李氏的棺木,卻見遺體有水銀保護,面目如生,肌體完好,認為劉太后處理得當。
仁宗不僅不再追究劉太后的罪過,反而對其族人更加優厚,沒有呂夷簡當初厚葬李氏的提議,劉家將不復存在。
07、仁宗親政,規勸仁宗
呂夷簡不僅竭力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而且重視年少皇帝的教育培養。
宋仁宗後來博學多才、崇尚經術,勤於政事就得自於其早期受到的教育。
1033年,劉太后崩逝,仁宗親政。仁宗當政後,開始掌握權力,許多大臣見仁宗年幼無知,便對他陰奉陽違。
只有呂夷簡任勞任怨地幫助仁宗解決難題,教給他道理,為他查缺補漏。仁宗對此大為感激。
呂夷簡還向他提出八條規勸,即:正朝綱、塞邪徑、禁貨賄、辨佞壬、絕女謁,疏近習、罷力役、節冗費。宋仁宗皆虛心接受。
08、建議廢掉郭皇后,和范仲淹政見不和
郭皇后素不滿呂夷簡,在仁宗面前挑撥他與呂夷簡的關係,呂夷簡被短期罷相,旋即復任。
郭皇后脾氣暴躁,她見仁宗寵愛尚美人,對自己愛搭不理,非常生氣。有一次在宮中與尚美人發生爭執,大打出手。
仁宗去拉架,不料郭皇后一巴掌打在拉架的仁宗臉上,仁宗臉上立刻紅腫。
仁宗決意廢掉她,呂夷簡也表示贊同;廷議中,品夷簡認為,以郭氏的人品和性格,不足以勝任皇后母儀天下。
范仲淹則認為皇后是終身制,不能說廢就廢。呂範兩人持不同的意見,在廷議中針鋒相對。
呂夷簡氣憤不過,上奏彈劾范仲淹,孔道輔等人被貶官外任。仁宗將范仲淹貶職逐出朝廷。
呂夷簡勸宋仁宗說,郭皇后乃是劉娥太后所欽定,處處有劉太后的影子。
仁宗想到當年被劉太后所架空的日子 ,於是廢黜了郭皇后,呂夷簡”幫仁宗立了通情達理的曹皇后。
09、不計前嫌 ,推薦范仲淹抗敵
1035年,范仲淹出任權知開封府事,向仁宗上《百官圖》,告發呂夷簡選拔官員多出私門。
雖然范仲淹和呂夷簡政見不和,呂夷簡但在國家危難時,不計前嫌,重用范仲淹。
1040年,西夏軍隊大規模侵犯宋朝邊境,朝廷前後選了好幾位將軍領兵前去抵抗,結果都失敗而歸。
呂夷簡“忘掉”和范仲淹的不快,力排眾議,推舉范仲淹用兵西夏,並且多次攔下朝臣對於范仲淹的非議!
呂夷簡還要求仁宗為范仲淹就加官進爵。仁宗以范仲淹眾望所歸,召回京師,擔任天章閣待制、知永興軍。
待自己致仕的時候更是舉薦范仲淹,呂夷簡去世的時候,范仲淹在戍邊,聽到噩耗,悲痛不已!
10、巧破讒言,解救石介之子
1041年,名士石介作《慶曆聖德頌》,對當朝的人批評得很嚴厲,尤其對於夏竦更是詆譭斥責。
不久,朝中發生黨爭,石介因罪免職,回鄉不久後病逝。
這時,山東有一個舉人孔直溫謀反,有人說孔直溫曾是石介的學生,於是夏竦就說石介實際上沒有死,逃到遼朝去了。
仁宗就下詔限制石介之子的行動,又派出中使,連同京東路的官員挖開石介的棺材,以驗明真假。
當時呂夷簡任京東轉運使,對使者說:“如果開啟棺材發現是空的,表示石介果真逃到北方,這樣雖然殺他兒子也不為過。
但萬一石介真的死了,朝廷無故挖開人家的墳墓,要如何對後世交代呢?”使者說:“但是又如何復旨呢?”
呂夷簡說:“石介去世後,一定有為他辦理殯驗的人,且內外親族和參加喪禮的門生恐怕不下數百人,
你都發公文去詢問他們,如果沒有不同的說法,就命令他們寫下保證書,保證不說實話要依軍令處罰,這樣就可以對皇上交代了。”
宋朝宰相使者照他的話奏報仁宗,仁宗明白這是夏竦的誕陷之詞,不久便降旨,釋放石介的妻子兒女回鄉。
12、反對遷都洛陽,建議建都大名
1042年契丹在燕雲一帶集結重兵,準備大舉入侵南宋,訊息傳到京城,一些人認為國家軍事力量薄弱,抵擋不住契丹的進攻,最好把京城遷到洛陽。
呂夷簡認為,如果把京城遷到洛陽,契丹軍隊順利的渡過黃河,那我們就根本抵擋不住乘勝進軍的契丹軍隊了。
他建議宋仁宗御駕親征,這樣才能威懾敵人,振奮全國軍民抗敵的決心和信心。
呂夷簡在大名接近一年半,實地考察了大名一帶對防禦北部民族的戰略位置。
呂夷簡把大名府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民情瞭解得清清楚楚,向仁宗建議建立大名府。
宋仁宗採納了呂夷簡的正確主張,於當年五月把大名府定為都城,定名“北京”。
契丹聽說宋朝在大名建立了陪都,果然心裡膽怯,就打消了這次南侵的念頭。
13、深思熟慮,見仁宗姍姍來遲
宋仁宗有次生病,很久沒有上朝。有一天他病好了一些,很想見執政的大臣,於是坐在便殿,急忙下令召見中書省和樞密院的兩位宰相。
接到詔令後,執掌樞密院的贊公急忙動身,一路小跑去見仁宗。而執掌中書省的呂夷簡卻毫不在意。
他慢慢回家休息好後才騎馬去探望。呂夷簡在路上按住馬的韁繩,走得越來越慢。
見到皇帝以後,宋仁宗說:“久病剛愈,很高興和你們見面,可許公(呂夷簡)為何姍姍來遲呀?”
呂夷簡不慌不忙的奏道:“陛下身體不適,天下人都很憂慮,一旦忽然召見左右親近的臣子,臣等如果急速前來晉見,恐怕會驚動很多人。”
宋仁宗聽了,感到呂夷簡深明大義,處理事情考慮得十分周到 對呂夷簡更加敬重了。
14、病重離世,備受哀榮
1042年,呂夷簡因風眩病倒,仁宗改拜他為司空、平章軍國重事。
等到呂夷簡病情稍有好轉時,又讓他每隔數日到中書一次,裁決軍國大事。
並剪下自己的鬍子送給呂夷簡,說:“古人說鬍鬚可以治病,朕現在剪下鬍鬚賜給您,希望您早日康復。”
呂夷簡薦富弼等數人可堪重用,藉此再度請辭,但仁宗進拜他為司徒,仍不準其辭職。
1043年春,呂夷簡病重。仁宗召見了他,不讓他下拜,扶他坐在自己面前。
希望他在身體許可的情況下多多過問朝政。呂夷簡再三辭讓,仁宗允他以太尉致仕。
不久,呂夷簡病故,享年六十六歲。訃聞傳入朝中時,宰臣正在向仁宗奏事,仁宗悲哭道:“安得憂國忘身如夷簡者。”
旋即在禁苑中為其服喪發哀,並輟朝三日,下令有關卹典從優,追贈太師、中書令,賜諡號為“文靖”。
呂夷簡弱冠進士及第,在地方為官16載,造福百姓,政績卓著,做京官頗得真宗欣賞。
三度拜相,深謀遠慮,調和兩宮,任勞任怨輔佐仁宗,使北宋朝廷內外穩定和諧,真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