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行儉,字守約,絳州聞喜縣人。唐朝初年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隋朝左光祿大夫裴仁基次子。
裴行儉出身河東裴氏中眷,歷任左屯衛倉曹參軍、西州都督府長史、安西都護等職,政績卓著。
01、出身名門,做弘文生,喜愛讀書
619年,裴行儉出生在河東裴氏定著五房之一的中眷裴氏。父親裴仁基,任隋朝左光祿大夫。
裴行儉出生的那年,父親欲歸唐,結果事洩,被洛陽守將王世充殺害。年幼的裴行儉因此成為孤兒。
等到年紀稍長,裴行儉因為祖上的功勞以門蔭補為弘文生,在弘文館讀書,受良好教育。
弘文館裡藏書很多,裴行儉做弘文生時喜愛讀書,讀遍館中藏書。房玄齡對裴行儉刮目相看。
02、任左屯衛,拜蘇定方為師
裴行儉才華橫溢,知識淵博,640年,舉明經,在考核中拔得頭籌,拜左屯衛倉曹參軍。
大唐戰神蘇定方無意中發現了裴行儉具有很高的軍事造詣,感到非常驚奇。
蘇定方愛才心切,便對裴行儉說:“我的用兵之道,當世除了你沒有別人值得教。”
裴行儉大喜過望,當即拜師,隨蘇定方學習軍事,蘇定方將自己多年的用兵的經驗傾囊相授,這使裴行儉受益匪淺。
03、反對武則天為後, 被貶西域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太子李治即位,不久之後,年僅30歲的裴行儉便從軍隊轉入文官體系,被任命為長安縣令。
裴行儉出身高門大閥,那種世家子弟的優越感、團聚力和權力凝聚度都讓他痴迷,緊緊追隨長孫無忌和褚遂良。
公元655年,唐高宗李治準備立武昭儀為皇后,裴行儉認為國家的禍患就從這事開始,與顧命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秘密商議對策。
大理寺卿袁公瑜向武昭儀的母親楊氏告密,裴行儉因而被貶為西州都督府長史。
04、在西洲任上,衝鋒陷陣,被稱為“常勝將軍”
在西州的任上,裴行儉不但熟悉了邊境事務,每次跟隨師父出征必身先士卒、躍馬挺進,敵寇望風披靡、潰不成軍。
從公元657年到660年,蘇定方兩次掛帥征伐西突厥和吐蕃,裴行儉均為前軍先鋒,他衝鋒陷陣每戰必勝,裴行儉也獲得了“常勝將軍”的稱號!
就這樣,裴行儉因為屢立戰功,也從一個小小的偏將軍,晉升為右屯衛將軍,官秩從三品。
公元665年,李勣、蘇定方力薦裴行儉任安西都護,守護大唐西域。西域各國大多仰慕他的仁義,歸附唐朝。
05、任禮部侍郎,創設長名榜
公元668年,裴行儉被調回長安升官為吏部侍郎。吏部主要負責官員的升遷。
當時官員管理制度混亂不堪,裴行儉和李敬玄、馬載一同主持選才任官的工作。
裴行儉創設長名榜、銓注等法規,作為國家選才授官的制度被後世沿用。
他還規定了州守縣令的升降、衡量資歷的高低作為制度。
06、與庫狄氏老夫少妻的美滿婚姻
裴行儉出生高貴,能力出眾,文武雙全,與庫狄氏相遇的時候已是人到中年,他歷經第一任妻子的去逝,內心對婚姻有了一種沉澱。
庫狄氏比裴行儉心11歲,她才貌雙全,擁有出類拔萃的製衣天賦,深受女皇武則天的賞識和信任。
女皇武則天重用庫狄琉璃,庫狄琉璃用自己的才華和見識,讓裴行儉無比欣賞。
他們雙雙墜入愛河,不久成了神仙眷侶,丈夫裴行儉敬重庫狄琉璃,他們琴瑟和鳴。他們婚後生下一子。
07、假借打獵,巧妙攻打西突厥
679年,突厥十個部族的可汗阿史那都支以及李遮匐,引誘各附屬部落和吐蕃結為聯盟來騷擾安西。
都護蕭嗣業奉命征討沒有成功,反被阿史德溫傅擊敗。高宗下詔授裴行儉任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率軍討伐。
裴行儉認為吐蕃跋扈蠻橫,正處強盛時期,不能強攻,當時波斯王死了,他的兒子泥涅師在長安做人質。
如果派遣使者送泥涅師回波斯繼承王位就從突厥、吐蕃兩國經過,可以用計謀解決問題。
高宗於是命令裴行儉帶上詔書護送波斯王,並任安撫大使。裴行儉一行西進,路過西州時,因為裴行儉曾任西州長史,當地官吏和百姓都到郊外迎接。
裴行儉將當地豪傑子弟千餘人招來充當自己的隨從,而且四處揚言“天氣太熱,不適合遠行,等待天氣涼爽後再西進。阿史那都支偵探到這個情報,便沒有設防。
裴行儉從容地召見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的酋長,假裝邀約打獵,對他們說:“我愛好打獵的興趣從來都沒有忘掉,誰願意跟我去打獵?”
願意跟隨的當地年輕人有上萬名。裴行儉於是暗地帶著隊伍出發。幾天之內,加速前進。
在離阿史那都支的營帳十多里,裴行儉先派阿史那都支親近的人去向他問安,又派人急速召見阿史那都支。
阿史那都支本來和李遮匐商量好,到了秋天再迎戰護送波斯王的隊伍,後來聽說唐軍到了。
倉促之間想不出對策,只得率領五百多個下屬人員到裴行儉的軍營拜見,於是被其擒獲。
當天,裴行儉傳遞阿史那都支做符契用的弓箭,召集各部族酋長都來為他求情,一同將他們押送到了碎葉城。
裴行儉挑選精銳的騎兵輕裝簡從,襲擊李遮匐。行軍途中,裴行儉抓獲了李遮匐的使者。
他將使者釋放,讓使者告知李遮匐阿史那都支已被捉拿的訊息。李遮匐得訊後便投降,與阿史那都支等一同押送至長安。
軍官們在碎葉城為裴行儉鐫刻石碑,來記述其功勞。高宗親自設宴慰問他,當即任命他為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
08、攻打東突厥,凱旋而歸
公元681年,突厥阿史那伏念自立為可漢,與阿史那溫傅聯兵反唐,進犯唐地。
唐高宗再度任命裴行儉為定襄道大總管,右武衛將軍曹懷舜、州都督李文晾為副,率軍進擊。
(1)用假糧車引誘敵人
在此前,蕭嗣業運輸軍糧,多次被敵人搶走,士卒飢餓而死。裴行儉說:可以用計戰勝敵人。
他準備了三百乘假糧車,每乘車裡埋伏五名驍勇計程車卒,帶著斬馬的長刀、強勁的弓弩,用瘦弱計程車卒拉車前進,還派精兵秘密地緊跟在後邊。
敵人果然來搶糧車,拉車的瘦弱士卒假裝逃脫險境,敵人用馬把車迅速拉到有水草的地方,解下馬鞍,讓馬吃草。
正要從車裡拿糧食,驍勇計程車卒猝然衝出,後邊的伏兵恰好趕到,差不多將突厥軍殺死或俘虜光了。從此沒有哪股突厥軍敢於走近糧車。
(2)料事如神,讓部下佩服
唐軍暫時駐紮在單于的北邊,傍晚,已經紮好了營帳,戰壕已全部挖好,裴行儉改變命令遷移到高岡上紮營。
軍官們說:“將士們已經安頓下來了,不能擾亂他們。”裴行儉不聽這些,催促遷移。
到了夜晚,狂風暴雨突然來了,原來紮營的地方,積水一丈多深,將士們沒有誰不驚歎,詢問怎麼知道會有風雨的。
裴行儉說“:從今以後只按我的指揮辦事就行了,別問我怎麼知道的。”突厥軍在黑山抵禦,頻遭失敗,裴行儉讓將士們盡情廝殺,前後殺敵無法統計。
(3)用離間計,攻打突厥
裴行儉重新統率各路軍隊,駐紮在代州的陘口,派遣間諜展開離間活動,勸說阿史那伏念,使他跟阿史德溫泉傅互相猜疑。
阿史那伏念恐懼,於是留下妻子、輜重於金牙山,親率輕騎南下欲襲曹懷舜部,裴行儉乘其後方空虛,率軍突襲突厥牙帳金牙山的手。
阿史那伏念發現丟失了家小和輜重,大驚,又逢軍中流行疾病,只得北走細沙。裴行儉急令劉敬同、程務挺追擊。
唐軍追至,阿史那伏念走投無路,只好抓著阿史德溫傅從小路前去裴行儉處投降。
幾天後唐軍忽見煙塵沖天,以為又是突厥來犯,裴行儉說:“這並非進攻,正是阿史那伏念來投降。”
史那伏念果然綁著阿史德溫傅到軍營前請罪,突厥悉數平定。
到這時,突厥殘部全被消滅。高宗十分高興,派戶部尚書崔知悌慰勞部隊,稱讚裴行儉文武雙全。
當即下詔晉升他為禮部尚書、檢校右衛大將軍,身兼兩大要職。
09、高宗不守信用,憤而辭職
當初,裴行儉曾向阿史那伏念許諾不殺他們,侍中裴炎妒忌他的功勞,對高宗說阿史那伏念被程務挺威脅追趕,沒有辦法才投降的。”
結果導致阿史那伏念及阿史德溫傅被處死。裴行儉的功勞也不予記載,只被封為聞喜縣公。
本以為能再次在朝堂上大展抱負的裴行儉,看到朝堂上站著的無不是阿諛奉承天后武則天的大臣,心灰意冷。
公元681年,裴行儉拒絕做武則天的傀儡,毅然辭去禮部尚書一職,回家養病去了。
10、未出師,身先死
682年,十姓突厥的車薄叛亂,裴行儉又任金牙道行軍大總管,準備領兵出征。
但還未出師,裴行儉便於四月二十八日在長安延壽裡的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四歲。高宗追贈他為幽州都督,諡號“獻”。
又令皇太子挑選一位六品京官管理他的家事,直到子孫能夠自立才止。十月,裴行儉葬於聞喜縣的東良原。
11、才華橫溢,多才多藝
裴行儉精通陰陽曆法,善於鑑別人才,所提拔的名將有程務挺、王方翼、李多祚、黑齒常之等。高宗稱讚他是當時的“諸將巨擘”。
裴行儉還和當時的詩人名家多有過從交往,撰寫了大量詩作,並工於草書、隸書。有文集二十卷,並著有《草字雜體》《選譜》。
他總結初唐名將克敵制勝的軍事經驗教訓,撰寫兵法“四十六訣”,後被武則天特令秘藏於宮中。
裴行儉一生征戰無數,當過安西都護,西域諸國歸附,不僅能征慣戰,而且更以文治見長。
他當過吏部侍郎的時候,設立長名榜、銓注等制度被選才授官被後世沿用,精通草書,和虞世南並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