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開元盛世。後期重用宦官,寵信奸臣李林甫等,寵愛楊貴妃,導致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
01、出身帝王之家,但幼時孤苦無依,聰慧有主見
685年9月8日,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出生時其父豫王李旦被立為皇帝,是為睿宗。母竇氏為德妃。
687年2月19日,他以皇子身份被封為楚王689年,武則天令李隆基過繼於李弘為子,繼其香火。
691年初,年僅七歲的楚王李隆基開始出閣,建置官屬,他英俊多藝,儀表堂堂。一次在朝堂舉行祭祀儀式,當時的金吾大將軍武懿宗大聲訓斥侍從護衛。
七歲的李隆基馬上怒目而視,喝道:“這裡是我李家的朝堂,幹你何事?竟敢如此訓斥我家騎士護衛!”武則天知道後,不僅沒有責怪,反而更加寵愛他。
02、早早步入仕途,經受歷練
699年,武則天年事已高,放棄立武承嗣為太子之念,李顯被接回洛陽,仍被立為太子,其父被封為相王。
701年—704年,李隆基先在親衛府任右衛郎將,後任尚輦奉御,負責掌管皇帝的內外閒廄馬匹。
705年,李隆基改任衛尉少卿。708年四月,兼潞州別駕。710年,李隆基從潞州回到京師長安。
李隆基生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善騎射,通音律、曆象之學。他暗中秘密結交各路人才,廣交各個禁軍首領,培養自己的親信心腹。
03、和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被封太子
武則天去世後,李顯懦弱無能,朝政大權慢慢落到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之手。
韋皇后效仿原來武則天的做法,讓自己的兄長韋溫掌握大權,對於女兒安樂公主的違法賣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縱容。
710年,中宗死於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之手,被她們合謀毒殺。
一直靜觀時變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以及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苑總監鍾紹京等,密謀策劃,欲先發制人。
710年7月21日,李隆基等人穿便服,進入禁苑,到苑總監鍾紹京住處。
入夜後,萬騎果毅李仙鳧、葛福順、陳玄禮等軍官都先後來到,請李隆基釋出命令,最終決定於這一天發動政變。
當夜,葛福順突襲羽林營,誅殺韋后黨羽韋跨、韋播、高嵩,策反了羽林軍,並攻入玄德門,李仙鳧亦引兵攻入白獸門,於三更會師於凌煙閣。
李隆基引兵進入內宮,守衛內宮的武士紛紛倒戈響應,韋后逃入飛騎營反被斬首。
宗楚客、安樂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兒等人也陸續被殺,並於全城搜捕韋氏集團人員,凡身高高於馬鞭的男性皆處死,史稱“唐隆政變”。
之後,李隆基才將唐隆之變的經過報告其父相王李旦。李隆基被改封為平王,兼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押左右萬騎。
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禪讓,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參與消滅韋黨的功臣多主張立李隆基為太子。睿宗遂立李隆基為太子。
04、除掉太平公主,奪得皇位
太平公主恃著擁立睿宗有功,經常干預政事。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幹,妨礙自己參政,總想另易太子。
711年正月,太平公主竟把宰相邀截到宣政殿光範門內,明目張膽地勸宰相更易太子,遭到宋璟的嚴詞拒絕,陰謀才未能得逞。
712年,李旦怕在這樣下去,李唐江山又大亂,又不顧太平公主的反對,毅然把帝位讓給了李隆基,改元先天。
李旦的讓位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713年7月29日,李隆基命王毛仲武裝家兵三百餘人,各騎馬。
李隆基親率太僕少卿李令問、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多人,先殺左、右羽林大將軍常元楷、李慈。
又擒獲了太平公主的親信散騎常侍賈膺福及中書舍人李猷,接著殺了宰相岑羲、蕭至忠;尚書右僕射竇懷貞亂中自裁而死。
太平公主見黨羽被誅殺殆盡,逃入佛寺,三日後返回。太上皇李旦請李隆基恕其死罪,被李隆基拒絕,太平公主最終被賜死家中。李隆基把年號改為開元。
05、慧眼識人,重用賢相
李隆基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後,鞏固了皇權,但兵變傷了朝廷元氣,吏治的混亂、腐敗亟待治理。李隆基要量才任官,提拔賢能人做宰相。
(1)任用多謀善斷的姚崇
開元初年,國家需要撥亂反正,走上正軌,李隆基看中了多謀善斷的姚崇。
在渭川見面時,李隆基提出他當宰相,姚崇向李隆基提出了“十事要說”,李隆基一一應允,他這才同意。
十事要說”包括了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勿使皇族專權、勿使宦官專權等.。
姚崇上任後,幫助李隆基貶逐功臣、杜絕斜封官、整治外戚等。姚崇還在李隆基的支援下,主持了開元初年的對蝗災的治理工作。
當時在黃河的南北地區都發生了嚴重蝗災,對莊稼的破壞異常嚴重。李隆基下令滅蝗,姚崇親自指揮,下令各郡縣要全力以赴消滅蝗蟲。
唐玄宗還對滅蝗有功的進行獎勵,在李隆基的大力推動下,蝗災很快被制止住了。
國家漸入正軌後,李隆基要以法治國。他打擊政敵、招權納賄、搞小集團的姚崇便下臺了。
(2)任用為人耿直的宋璟
李隆基又看中了為人耿直、講原則的宋璟。為政期間,他直言上諫、嚴於律己,並把要繼續實行姚崇時期好的制度。
宋璟曾經於廣州任都督 ,之前廣州民房用竹子建成容易著火,老百姓苦不堪言。
後來宋璟從別處引進磚坯和屋瓦的燒製方法,培訓和指導民眾掌握這些技術,將民居建材用磚瓦取代之前的茅竹 ,老百姓感激不盡。
宋璟被玄宗提拔為宰相,他的廣州的繼任者在民眾和當地官員的請求下,同意為前任都督宋璟樹立“遺愛碑”。
宋璟聞聽此事,立即上書唐玄宗,闡明利害,為了根除這種奉承的風氣他要砸掉這個碑,懇請皇上恩准。
得到唐玄宗批准後,宋璟親赴廣州,說服那些給他立碑的官員和百姓,親手掄錘砸碎了這個為他樹碑立傳的“遺愛碑”。
宋璟也很重視對人才的選拔任用,雖然他掌握朝政大權,但他決不徇私枉法,相反,對自己的親屬還更加嚴格地要求。
最後,宋璟因工作失誤以及過於守舊被李隆基罷相。宋璟罷相後,張嘉貞接替了他的位置。
(3)任用文武雙全的張說
不久,文武雙全的張說又取代了他。張說上任後,軍事上,裁減了20萬邊防軍,把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
唐玄宗李隆基採納了張說的建議。他不僅裁撤了數十萬唐軍,還積極擴大邊境軍鎮的職權範圍,從而建立了著名的十大軍鎮。
政治上,改革宰相機構,把“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增加了中書省的權力:文治上,任麗正書院領導。在張說的輔佐下,開元盛世發展到了極點。
725年11月20日,在張說的主持下,唐玄宗李隆基率百官、貴戚及四夷首領,從東都出發,至泰山封禪。
(4)任用才華橫溢的賢相張九齡
開元時期的最後一位賢相張九齡是廣東人,張九齡憑藉著自己出眾的才華被玄宗李隆基相中。
張九齡在做宰相之後,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幹,在吏部參與選拔官吏時,他一直主張要公正選才,量才使用。
李隆基採納張九齡的建議,選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將其外調為都督刺史,以訓練他們的處事才能及培養行政經驗。
06、整頓吏治,特別重視縣令的任免。
李隆基不僅慧眼識賢相,還對吏治進行了整治,714年唐玄宗特頒下制令,從京官中選用有才識者到地方任都督、刺史。
他頒佈了《整飭吏治詔》,每年十月委派各道按察使對刺史、縣令的政績進行考察,作為改轉升降的依據。
716年,新選任的縣令被召入大明宮宣政殿,由皇帝親自出題考試,考查縣令是否通曉經國治民之道。結果有二十多人不入第,被淘汰。
他又選取都督、刺史中有作為者,將其升為京官。這樣內外互調,增進了中央與地方的溝通、瞭解和信任。
李隆基亦對科舉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進士科及第的人數,以減少冗官的出現。
07、治理邊疆 ,奪回丟失的領地
李隆基不僅對內政進行有效的治理,對於邊疆也進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將原來丟失的領地重新奪了回來。
(1)兵制改革
723年,李隆基接受了宰相張說的改革主張,建立僱傭兵。從關內招募到軍士十二萬人,充當衛士。
這種制度使原來的府兵輪番到邊境守衛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邊境守衛之苦。
(2)集中訓練
除了對兵制進行改革之外,李隆基還採取了其他很多的整軍措施,如頒佈了《練兵詔》,命令西北的軍鎮擴充軍隊,加強訓練。
同時,任命太僕卿王毛仲為內外閒廄使,全力負責軍用馬匹的供應,這使短缺的馬匹及時得到了補充,提高了戰鬥力。
(3)發展屯田,收復失地
為徹底解決軍糧問題,李隆基又命令擴充屯田範圍,在西北和黃河以北地區大力發展屯田,增加糧食產量。
在做好了充分準備後,唐朝逐步把營州等地收復,長城以北的回紇等族也自動取消了獨立割據的稱號,重新歸附唐朝。
安北都護府也恢復了,唐朝重新行使對長城以北土地的管轄權。西域地區政權的恢復,重新恢復了絲綢之路。
(4)設立節度使
至開元、天寶間,唐玄宗設立十大節度使,北方形成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北庭伊西8個節度使區,加上劍南、嶺南共為10鎮,始成為固定軍區。
節度使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統兩至三鎮,多者達四鎮,威權之重,超過魏晉時期的持節都督,時稱節鎮。
08、檢田括戶,繁榮經濟
為了增加國家的收入,打擊強佔土地、隱瞞不報的豪強,唐玄宗發動了一場檢田括戶運動。
712年到725年之間,李隆基的檢田括他任命宇文融為全國的覆田勸農使,下設十道勸農使和勸農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檢查隱瞞的土地和包庇的農戶。
然後把檢查出來的土地一律沒收,同時把這些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對於隱瞞的農戶也進行登記。這樣下來,一年增加的客戶錢就高達幾百萬之多。
透過這些有效的措施,李隆基使唐朝的經濟又步入正軌,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同時也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繁榮。
09、禁止造新廟 ,抑制佛教
武則天時期,為了從宗教上來打擊李姓,武則天對佛教採取了縱容態度,這使得佛教發展迅速。
和尚數目的大量增加,使國家承擔賦稅和徭役的人數減少,影響了國家的收入。
714年,唐玄宗下令削減全國的僧人和尼姑數量,最後使全國還俗的僧尼達到一萬二千人之多。
唐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廟,禁止鑄造佛像,禁止傳抄佛經。對於官員和僧尼的交往也進行禁止。
10、重檢視書建設,設立書院,發展文化事業
在文化事業上,唐玄宗重檢視書建設。715年,他約請褚無量、馬懷素等人,商討史館經籍之事。
因內府是太宗、高宗時代遺留舊書,常令宮人管理,有所殘缺,未加補輯,篇卷錯亂,難於檢閱,遂令褚無量、馬懷素率學者加以整理。
719年馬懷素、元行衝、吳兢、韋述等學者20餘人在秘閣編校數年,成《群書四部錄》200卷。
722年,在東宮“麗則殿”設立“麗正書院”,次年又創“集賢書院”,專供藏書、校書。
開元時代藏書為唐一代最盛之時。總數達3060部,51852卷;另有道經、佛經2500餘部。
他還倡導文化繁榮,推動了詩歌、音樂、繪畫等藝術的蓬勃發展。在他的支援下,唐代詩歌達到了巔峰狀態,湧現出了李白、杜甫等一大批傑出詩人。
11、外交繁榮
唐玄宗時期,國力強盛,中外交往異常頻繁。高麗、新羅、日本、天竺、獅子國、波斯等國都與唐朝有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
各國使節、貴族、商人、學者、藝術家、僧侶、旅遊者,人數眾多,不斷來到唐朝。唐朝的使臣、僧侶、商人,亦不絕於途。
亞非地區和唐通使交好的國家,有70多個。唐朝有鴻臚寺接待各國使節賓客,在各地設商館招待外商,設互市監、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
長安、洛陽、揚州、廣州、蘭州、涼州、敦煌,是唐朝對外貿易的重要城市。
長安尤為著名,這裡彙集了各國來賓,許多外商在“西市”經營店鋪,長期居住。
國子監接受了眾多外國留學生,留居長安的“胡人”多達4000家—5000家。
李隆前期勵精圖治,基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辦事幹練果斷,使唐朝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得道空前地發展,開創了開元盛。
12、重用宦官和姦臣,霍亂朝綱
李隆基在位期間,重用宦官,宦官得以持兵器守門。在李隆基時期,出現了很多受寵的宦官,如高力士等。
李隆基又授予宦官殿頭供奉、監軍、入蕃、教坊、功德主當等任務,其中負責監軍的宦官權力甚至大過節度使。
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後被罷官,李林甫等奸臣透過巴結宦官爬上了相位。
他忌妒有學問之人,對於有學問的人他表面與其友好,暗中卻陰謀陷害。他收買玄宗左右的人,致使皇帝的一舉一動都為他所掌握。
由於玄宗不理政事,李林甫的陽奉陰違手段可以發揮作用,於是,玄宗在747年把天下所有的貢物都賞賜給李林甫。
13、寵武惠妃,竟然殺子
開創了盛世之後,李隆基逐漸開始滿足了,沉溺於享樂之中,寵愛武惠妃,不問政事。
737年,李隆基因所寵武惠妃讒言,將三個兒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並殺害。
同年十二月,武惠妃病死。武惠妃死後,李隆基日夜寢食不安,後宮雖多美人,但沒有一個能使他滿意。
14、寵幸楊貴妃,親近安祿山,奢侈之風盛行
聽人說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琩的妃子楊玉環美貌絕倫,豔麗無雙,於是不顧什麼禮節,就將她招進宮裡,兩人形影不離。
楊玉環懂音律,也很聰明,還擅長歌舞,很得玄宗歡心。745年八月,唐玄宗冊楊玉環為貴妃。
為了討貴妃的歡心,李隆基可謂費盡心機。為了迎合她喜歡服裝的心理,有專門為貴妃服務的七百多人給她做衣服。
為了讓她吃上喜歡的荔枝,李隆基還下令開闢了從嶺南到京城長安的幾千裡貢道,以便荔枝能及時地用快馬快速運到長安。
有了楊貴妃,李隆基的奢侈之風越來越盛,大臣、貴族、宗室為了巴結皇帝,投楊貴妃所好,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貴族巴結逢迎。
唐玄宗和楊貴妃出去遊玩,楊貴妃姊妹都陪同前往。她們為了標榜自己的地位,競為車服,車上“飾以金翠,間以珠玉。
如果騎馬,就競購名馬,“以黃金為銜”,長長的車馬隊伍,引起廣大市民的反感。他們在華清宮都有豪華的住處。
其族兄楊國忠也平步青雲,做上了唐朝宰相,他的權勢無人能比。他過上紙醉金迷的奢侈生活。
安祿山為了討好唐玄宗和楊貴妃,在得知玄宗要在華清宮新開浴池。
他立即在范陽以白玉石製成魚龍鳧雁,還有石蓮花,置於池中,使玄宗喜悅異常。
安祿山雖然身材臃腫,行動不便,卻仍不辭辛勞,為唐玄宗表演突厥的舞蹈,以取悅他的心。
他知道唐玄宗喜愛美食,因此還時常為他獻上各種美食佳餚。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機智,不斷獲得唐玄宗的賞識和優待。
15、安史之亂爆發,長安被攻陷,楊貴妃兄妹被殺
李隆基對於唐朝的危機絲毫沒有察覺,還向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使得邊境戰亂不斷,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
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節度使的安祿山聯合同羅、契丹、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以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
當時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
756年,叛軍佔領東都洛陽,防守首都最後防線潼關的唐將哥舒翰,雖擁有近二十萬的軍隊,但因是臨時湊集來的,缺乏戰鬥力。
而唐玄宗和楊國忠接連派宦官逼哥舒翰出兵。結果,哥舒翰在靈寶被安史叛軍打敗,全軍覆沒。
哥舒翰也做了俘虜同年六月,叛軍長驅直入,攻陷唐都長安,李隆基在長安陷落前,倉惶出逃。
到馬嵬坡,隨行的將士發生譁變,有人用箭射中了楊國忠坐騎的馬鞍。被士兵追上殺死,把頭顱掛在矛上插於西門外示眾。
陳玄禮對唐玄宗說:“楊國忠謀反被誅,楊貴妃不應該再侍奉陛下,願陛下能夠割愛,把楊貴妃處死。”
唐玄宗萬般無奈之下,這才命令高力士把楊貴妃引到佛堂內,用繩子勒死了她。然後把屍體抬到驛站的庭中,召陳玄禮等人入驛站察看。
11、稱太上皇,不問正事,懷念貴妃
唐玄宗李隆基最後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靈武即帝位,即唐肅宗。
肅宗從河西、安西征調了萬餘名精兵,又調回了河北前線的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北節度使李光弼所部五萬軍隊。
接著又任命了朝官與將帥,建立了一套新的軍事系統,對抗擊叛軍也作了全面部署。
這時適遇叛軍內訌,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部下不服,戰鬥力也隨之削弱,形勢急轉直下。
757年,安祿山被殺,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長安,居興慶宮(南內),稱太上皇。
居住在興慶宮的玄宗不再過問政事,侍候他的仍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與內侍監高力士,另有玄宗的親妹玉真公主與舊時宮女、梨園弟子為他娛樂。
玄宗對楊貴妃之死一直是耿耿於懷。他從成都回來後,即派人去祭悼她,密令宦官將貴妃遺體移葬他所。
宦官獻上了貴妃的香囊,玄宗把它珍藏在衣袖裡。又讓畫工畫了貴妃的肖像,張掛於別殿,朝夕視之而長吁短嘆。
12、晚景淒涼,鬱鬱而終
760年,宦官李輔國為了立功以固其恩寵,這年七月,李輔國乘肅宗患病之機,矯詔強行把玄宗遷居西內。
在途經夾城時,李輔國又率射生將五百騎,劍拔弩張,氣勢洶洶地攔住去路。
玄宗膽戰心驚,幾乎墜下馬來,幸虧高力士挺身而出,玄宗才安全地遷居甘露殿。
高力士以“潛通逆黨”的罪名,被流放於巫州;陳玄禮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觀。他非常孤獨,也變得很暴躁。
剩下玄宗隻身一人,煢煢獨處,形影相弔,好不悽慘。之後,肅宗另選後宮百餘人,到西內以備灑掃。
晚年李隆基憂鬱寡歡,762年5月3日,李隆基駕崩,終年78歲。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廟號玄宗葬於唐泰陵。
13、擅長書法、音樂和詩文
李隆基工書,尤善八分、章草,是中國書法史上著名的帝王書家之一。書法工整、字跡清晰、秀美多姿。在唐朝書法中佔有一定的地位。
唐玄宗傳世書跡很多,以《鶺鴒頌》《紀泰山銘》《石臺孝經》等最為有名。
李隆基富有音樂才華,他愛好親自演奏琵琶、羯鼓,擅長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陣樂》,《春光好》,《秋風高》等百餘首樂曲。
唐明皇樂感很靈敏,經常親自坐鎮梨園。在梨園弟子們合奏的時候,稍微有人出一點點錯,他都可以立即覺察,並給予糾正。
唐玄宗還擅長寫詩文 《鶺鴒頌(並序)》《答賈曾令》《將行釋奠禮令》《受禪制》他還寫過《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
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
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
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
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
公元725年,唐玄宗到泰山祭天,行封禪大禮。封禪之後,順道經曲阜至孔子宅,派出使者以太牢祭孔子墓,有感而發,作此詩。
唐玄宗才華橫溢 ,早年英明神武,勵精圖治,重用賢相 ,整頓吏治發展軍事,經濟文化事業,開創開元盛世。
後來沉溺享樂,寵幸楊貴妃,罷免賢臣,重用宦官和姦臣,惑亂朝綱,終於導致安史之亂,最後鬱鬱而終,令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