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中八家著作
房中八家即《漢書藝文志》所載的八家房中術的著作,即《容成陰道》、《務成子陰道》、《堯舜陰道》、《湯盤庚陰道》、《天老雜子陰道》、《天一陰道》、《黃帝三王養陽方》、《三間內房有子方》。可惜這八種書籍現已亡佚,只能從後事的書籍引用內容中,窺見一斑。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中對比八家著述的主要內容予以介紹,「房中者,情性之極,至道之際,是以聖王制外樂以禁內情,而為之節文」。情慾乃人的本能,但需按房中養生之至道進行,古聖王制音樂以陶冶情操,並以此來節制房中之情慾,而著上述八家之「節文」。所以上述八家之著作意在節制性行為,而使人達到“和平壽考”,若?喪太過,精元虧損,則“生疾而隕性命”。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中醫男科畢煥洲
①《容成陰道》
本書共26卷,傳說為容成所著。容成的生平難以考據。傳說為黃帝時的史官,《列仙傳》載有「容成公自稱黃帝師,見於週穆王,能善補道之事,取精於玄犛,其要谷(欲)神不死,發白復黑,齒落復生」。從黃帝(公元26世紀初)至商末(紂王,公元前11世紀)即已有1500年,而周穆王又為周代第五位君王,可見若以此為依據,容成年齡至少1500歲,顯然這不足以為信。 《莊子?則陽篇》附註說他是老子的老師,許多著作都提及容成,其說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容成為房中養生家,至少在漢代時享有盛名。
本書的內容可從《十問》得知,其重點是:第一,天人合一,天人相通。人長壽是有可能的,“君若欲壽,則順察天地之道。天氣月盡月盈,故能長生;地氣歲有寒暑,險易相取,故地久而不腐”,天能長壽,人是天的一部分,故人亦可能長壽。第二,精氣無形,天人至寶。精是無形的,“天地之精,生於無徵,長於無刑(形),成於無(體)”,這種天地之精即是自然界之至寶,也是人之至寶,“得者壽長,失者夭死」。人可以吸收天之精氣,「治氣(?)精者,以無徵為積」。第三,摶精之法。摶精之法,即聚積精氣的方法,容成認為有二,一是食用,“翕甘潞(露)以為積,飲?(瑤)泉靈尊以為經”,天之甘露,瑤池之水皆含天之精氣,飲食此物,可補精氣;二是呼吸,「息必探(深)而久,新氣易守。宿氣為老,新氣為壽。故善治氣者,使宿氣夜散,新氣朝最,以徹九徼(竅),而實六府”,呼吸新鮮的空氣能使人長壽,所以主張在夜裡排出濁氣,在早晨吸入新鮮之空氣,而這新鮮的空氣可以使九竅暢通,六腑充實。同時提出煉養精氣亦有所禁忌,即「食氣」之「四咎」。大自然並非所有空氣皆是精氣,而其中有許多有害之氣,並因四季的變化而不同,故告戒人們禁之,即春天應避開導致溫病的邪熱之氣(濁陽),夏天應避開夾雜暑熱之氣的賊風(湯風),秋天應避開霜露之氣(霜氬瞀),冬天應避開嚴寒之氣(凌陰)。第四,精盈必瀉,精出必補。認為飲食和呼吸所採之天之精氣,最後變成主宰人生命的精氣,而這個精氣皆由性行為調節,“精盈必寫(瀉)”,通過性行為而使精氣出,但精不可一日虧缺,所以“精出必補”,因此,節欲守精才能長壽。
②《務成子陰道》
本書共26卷,傳說為務成子所寫。務成子,即務成昭,傳說為舜之師,是古代房中養生家。其真實生平難以考證。
其內容可見於《十問》,彭祖在論述守護精氣、長生不死時曾舉務成?(昭)的例子,認為務成昭之所以長壽,是因為他養生之法高深之至。務成子的養生法,是“以四時為輔,天地為經”,即適應四時變化而採四時之精氣;遵守天地陰陽的規律,達到與天地陰陽合而為一,“陰陽皆生,陰陽不死”,因而巫(務)成?亦長壽。因此,其養生的要點是法天地,順陰陽,天人合一。
③《堯舜陰道》
本書23卷,作者不明,假託堯、舜問答,旨在闡述房中養生之道。
本書的內容要點是“生最貴”,即生命最為重要,認為過度的性行為會影響健康。本書提出了一個重要生理問題,即「何故而陰與人具(俱)生而先身去」?人體有五臟六腑諸多器官,但性器官與其它器官不同,其功能總是比其它器官早衰。那麼,性器官為何早衰呢?只因“亓(其)使甚多,而無寬禮”,過於頻繁的性行為而不加以節制,才會早衰。因此提出要愛護性器官,即應通過教育來認識它,通過飲食來滋補它,通過節制性行為來保護它,如果必須要進行性行為的話,應“必樂矣而勿寫(瀉)”,即讓男女雙方都產生快感,身心和悅,不應輕易瀉精,因此提出了蓄精儲氣,以「行年百歲」的觀點。
④《湯盤庚陰道》
本書共20卷,本書作者不明,為假託湯盤庚之筆,為古代房中養生著作。
內容是食療與氣功導引相結合,“貧者使多量(?)”,注意營養的攝入十分重要;節制性行為,可應用功法,提出五種功法,即按摩腰背臀部、活動前陰及肛門、閉目養神不為聲音所亂、嚥下津液以品五味,收斂全身陽氣。提出了一個重要命題:“群精皆上”,即讓各種精氣皆上聚於腦,後世的“還精補腦”之說蓋源於此。
此外,《天老雜子陰道》25卷,相傳為黃帝之臣天老所著;《天一陰道》24卷,相傳為成湯(天乙)所著;《黃帝三王養陽方》12卷,相傳為夏禹王、商湯王、周文王所著;《三家內房有子方》17冊。這些書籍的內容雖已難以確切考證,但應與上述各家性保健、性疾病的防治等學術思想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