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速食愛情:真的等於廉價不負責任嗎?

在過去,人們對愛情終點的期待,是一份長期穩定的婚姻,是「白頭偕老」、「一生只夠愛一個人」;但現在,人們對親密關係的選擇越來越多,維持一段戀愛關係的時間也越來越短。

那些經常戀愛,每段戀愛都不超過一年、甚至不超過半年的愛情,被稱為「速食愛情」。

這種愛情模式被認為像速食快餐一樣,時間短,過了美味期就結束。也常被人調侃為渣,「得到就分手,不珍惜擁有。」

但當我們將吃速食的概念與模式套用在愛情觀上,年輕人的速食愛情真的等同於廉價與不負責任嗎?

根據DT財經《2020年青年「理想愛情」報告》,95後和00後更重視忠誠與陪伴,其次是理解。但同時,被認為是「太自我」的90後和95後,又最願意為愛情做出犧牲。

這讓人不得不開始思考:「愛情的新鮮感和責任感是對立的嗎?」「一段愛情的質量,是由時間長短決定的嗎?」「不以結婚為目的的交往是認真的嗎?」 「人們追求愛情,本質上到底是在追求什麼?」

這次,我們邀請了3個「速食愛情」者,聊聊他們對速食愛情和親密關係的看法。

Jerry

#26歲#研究員

以前每次看到朋友圈有人秀恩愛,說兩個人在一起三週年、四周年,就會覺得好羨慕,甚至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異類。

為什麼別人都能談好幾年的戀愛呢?為什麼我談了十幾段,但每段都不超過半年?是不是我的心理有什麼問題?我需不需要去做什麼心理諮商?

這些問題一直困擾了我很久,可能一直到兩三年前,我才慢慢意識到,其實自己只是選擇了一種和主流不同的戀愛形態,並沒有做錯什麼。

照我朋友的說法,我喜歡的人都是一組俄羅斯娃娃。除了高矮胖瘦不一樣,基本上都是小眼睛,戴眼鏡,而且無一例外,我和他們的戀愛情況基本上都是在進入穩定期後就結束了。

雖然在傳統社會中,一段想要長期發展的關係必然會進入穩定期,而且穩定的狀態已經被視為一種安全感和忠誠感,但只要對方在感情中表現出過於穩定的狀態,我就會開始產生條件反射般的抗拒,然後默默在心裡為這段關係拉響警報。

我實在無法理解,為什麼兩個人明明只是談了一兩個月的戀愛,對方卻表現得像結婚多年的老夫老妻。

分手生病_分手後得病_談戀愛總想分手是病嗎

這麼說真的好像渣男(笑),但這確實是我的戀愛雷區。

有很多人在進一步推進親密關係的時候,都會慢慢向另一半放下戒心,暴露自己真實的一面,這是好事,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麥瑟爾夫人。於是大家可能會從素顏開始,然後打扮也漸漸隨便。以前約會遲到,十有八九是因為我不知道該穿什麼帽子,但現在遲到,肯定要嘛是睡過頭,要嘛就是路上堵住。

如果只是這樣,我還能勉強忍受,偶爾偷一下懶不洗頭,這種事我也做過。但如果兩個人開始同居,那這段關係基本上就很難再回到過去。因為一旦住在在一起,對方的私生活就會360度無死角地暴露在我面前。

之前有個對象就喜歡脫了襪子到處丟,內褲也直接丟洗衣機,但這些都還好,我看到了可以自己撿起來,但有一點我不行,就是他頭髮長了不剪、鬍子長了也不刮。天啊,你在家裡放飛自我沒關係,但出門總要把自己收拾乾淨吧?後來我委婉地暗示他幾次這樣不太好看,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無動於衷。

也許這些看起來都是很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正是因為每天都有這些小事不斷堆積、堆積再堆積,才會一點又一點地淹沒掉一個人的吸引力,和這段關係之間原有的張力。

更令我窒息的是,即使兩個人不同居,對方也會默認他有權利佔領和入侵你的一切,包括你的時間,你的空間等等。和喜歡的人一起吃飯、逛街、拍照,當然沒問題,我也很樂意,但問題是一天24小時,我不能沒有屬於自己獨處的時間。

有一次我和一個對象就是因為這種事吵架的。我希望兩個人可以稍微有點邊界感,比如我可以有自己的時間看看電影,做一下我的研究,但他一聽就很生氣,他無法理解為什麼我要自己一個人做這些事,張口就是必殺句:「你變了」「你是不是不愛我了」「你就是不愛我了」。

那我還能說什麼,「你玩曬啦。」(註:粵語,意思是話都給你說了,我無話可說)

但那我還是耐著性子哄了他,只是以後再碰到這種情況,我就會閉口不談,直接繞過。當我希望擁有自己的私人時間時,我就會在手機上跟他說「先睡了,晚安」,然後放下手機,打開投影儀,開始看電影。

分手生病_分手後得病_談戀愛總想分手是病嗎

其實在每段感情的初期,我都會很上頭,甚至會對它充滿美好的幻想和期待,但當它逐漸變得一地雞毛的時候,我就會慢慢冷靜下來,然後找個合適的機會和對方分手。

出於身分的關係,我身邊的朋友都覺得我這樣挺正常的,反正也沒有結婚生子的壓力,盡情享受戀愛的美好部分也不為過。

現在社會上主流的傳統愛情,好一點的結局,可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說一句平平淡淡才是真;不好的,要么整天雞飛狗跳,要么一潭死水。

婚姻在我眼裡比較多只是一種社會產物,跟社會的發展有關,但跟愛情沒關。結婚意味著組成家庭,讓社會的個體抱團取暖。更大膽一點說,那些走進婚姻的年輕人不過是在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生兒育女,避免社會老化。

但就像去年很紅的英劇《 》,和之前很火紅的美劇《 love》,現代的愛情可以有很多形式,例如同性戀、有感情基礎的婚外情(排除社會道德的角度)、還有我這種速食愛。

反正不管是什麼形式,能夠在21世紀這種懸浮時代享受到愛,哪怕只有一剎那,就挺好的。

趙寧

#25歲#時尚記者

性、愛、關係、婚姻,是四種東西,完全完全可以分割的。

我經歷過的,一個女孩子,只說過兩次話,從來沒見過面,問「要一塊睡覺嗎」,就來我家睡覺了。是個非常普通的上班族,靦腆內向,沒有說太多話,抱著哭了一場就睡著了。既不是糜爛濫交,也不是飢渴隨便。

人是非常複雜的,用標籤來罵人太容易了,但非常愚蠢。

我差不多從19年夏天開始吧,在一段很深的戀情結束後,就放棄長期的穩定關係了。然後接下來一年多兩年不到,斷斷續續有八、九段短期戀愛。長短從一個月到8個月都有。

在同一時間,我只會有一段戀情。但我不會完全投入進去,時不時會刻意抽身出來,保持一定距離。 「把自己放在另一個人身上是非常危險的」,「讓對方把自己放在我身上對她也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全投入會形成期待嘛,有了期待就會有失望,愛情產生的失望是他媽的可以致命的。

有遇過一個很少戀愛經驗的女孩,她前兩段戀愛都不算太愉快。對戀愛的態度既投入又悲觀,不是主動地要短期戀愛,只是覺得所有戀愛都是短期的,所以非常認真和珍惜。她總有一種隨時都準備好被分手的悲壯感。因為我們互相不會向對方索取未來承諾,所以相處得很輕鬆,反而跟她維持的時間最長。我們的關係屬於那種永遠仰面浮在水面上曬太陽,不用力沉底也不上岸的類型。

分手生病_分手後得病_談戀愛總想分手是病嗎

追求短期戀愛關係,並不是追求時間短,一段完整的關係可以分割成8個階段:

1.了解。透過閒聊或看著對方的一些狀態,了解對方的訊息。

2.吸引。喜歡對方的某些特質。

3.持續交流,陪伴共鳴。

4.想要參與和占有對方,想要對對方付出關心和愛,但是多了就會造成壓力。

5.形成期待,對對方有一些「該做哪些回應」的期待。

6.進入社會模式,也就是達成「男女關係」、「未婚夫、未婚妻關係」、「夫妻關係」。

7.在社會模式裡碰壁,因為裡面充滿了「要求和被要求」、「和預期不符」、「契約被打破產生的背叛感、忽視感、嫉妒感」。

8.脫離社會模式,因為經歷過社會模式的關係,已經形成了一套「高期待」,就算分手了離婚了,仍然放不下對方「破壞期待」的怨念,對社會模式認同得越多,就越恨前任。

而短期戀愛就是追求把關係維繫在階段4以內。

短期戀愛本質上是想要盡量享受愛情,想撇開愛情後面的家庭、責任、房、車、錢、婚姻、父母,不是說組成家庭不好,各有選擇,我選擇了愛情,但不選擇家庭和婚姻。所以一旦有「我的一生就託付給你了」的苗頭,就得結束了。

通常處理辦法就是讓關係慢下來,對方如果抱著想要白頭偕老的態度找對象,也能感覺到我不是值得託付終身的人,慢慢就不聯絡了。

會有些惋惜,但不會後悔和想挽回。

我不打算結婚,我不同意親密關係裡面的情感綁架,它當然不應該是綁架應該是自發的,但是一旦進入裡面,就相當於簽了一份默認的契約,裡頭有非常多條款我是不同意的,但是它是打包簽書的,做不到全部就會傷害到另一半。

我有對人友善的能力,沒有足夠的愛人的能力,也沒有能力做到不傷害別人,所以一旦對方進入到「愛我」的程度,我就得終止,讓自己滾蛋。

不喜歡親密關係的另一個原因,是它會剝奪我crush(註:crush,即「短暫地、熱烈地但又羞澀的愛戀」)的權利。

上大街,隨便到上海幾條所謂「時尚潮流」人士聚集地、美術館、藝術中心、梧桐散步區,你很容易發現有很多妖魔鬼怪,但也有很多把自己收拾得很得體,神態很乾淨的人。身為一個土包子,對這些人動心太容易了,一小時crush十八次,每次三秒到10分鐘,就想多看幾眼。

這種遠距離的火花時刻非常難得,一旦接觸通常都會明白大家都是再普通不過的普通人,所以保持在crush階段也很重要。

再次重申,(我的)短期愛情不是追求時間短,而是追求「道德規訓和法律契約來要求為愛無私奉獻」之前的那段人和人之間的連結。

愛情的弔詭在於,愛情會誕生無私,無條件地把自己的錢、時間、經歷、喜怒哀樂都傾倒在另一個人身上,「要我的命嗎,拿去吧。」可是如果一旦是人為地要求愛情無私,它就失去了無私裡面的自發性,就崩潰了、沒勁了、不純粹了。

這也是愛情傻逼的地方,它用大把的要求來要求愛情,以至於輕易地殺死愛情。

短期戀愛本質上是一種自私,長期戀愛本質上也是一種自私,沒有什麼東西本質上不是一種自私。要愛情無私是一種愚蠢的要求。

另外,那些經濟、房車、家務、分工,完全是契約關係,好好學法、好好理財,不要跟愛混為一談。

另另外,那些性別觀念、政治站隊、三觀四觀五觀六觀契合,是智識交流,好好學公共討論、邏輯學、普世價值知識點,也不要跟愛混為一談。

喬拏

#20歲#女子大學生

第一次談這種速食戀愛大概是在國中,一直到現在大概談了六七段,大部分戀期都只有一個月,最長的可能也就兩個月。

兩個人在一起,只要有過開心的時刻就夠了,為什麼非要追求永遠都這麼開心呢?讓自己開心已經很難了,更何況是拉著另一個人陪你一起開心。

對待感情我是認真的,也很坦誠。想知道我的情史可以,遇到問題也想辦法解決,就連最後分手,我也會好好感謝對方,告訴他分手並不是他的問題……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前任罵過我渣,有的甚至還跟我成為了朋友。

時間的長短,經歷的多寡,從來都不該是評斷一段關係是否完整的標準。談過這麼多次戀愛,我已經非常熟悉人們是如何一步步按部就班地走完「好感—曖昧—確認關係—戀愛—分手」這套流程,這本身非常乏味。

對我來說,支撐關係的唯一支點就在於對對方的好奇心。當我喜歡一個人,我的時間、精力、愛意,都可以完全交付給對方,只希望這個人能夠多給我一點驚喜。

畢竟愛情的本質就像貓追著尾巴——能追到的只有空氣,真的追到尾巴就不好玩了。情投意合當然很好,但是不斷試探的那個過程會讓我覺得像捕獵一樣興奮,因此我覺得這比性癮要接近原始的獸慾。相較起來,性癮最多只能算是現代病。

談戀愛總想分手是病嗎_分手生病_分手後得病

不過很可惜,大多數人都經不起了解。即使我喜歡的人基本上腦子都挺靈光的,但一個月相處下來,新鮮感就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而且很多人在進入一段關係以後,總是會自然而然地想要干涉我的生活和隱私,或向我索取承諾。

他們都喜歡說一些類似「我們可不可以一直就這樣」這樣的話,有一任甚至很直白地問我:「你會喜歡上別人嗎?」

這些話看似是在撒嬌,其實讓我壓力很大。和一個人長期綁在一起的想法讓我覺得很可怕,必須對一個人做出承諾也很可怕,無法做出承諾時,對方的負面回饋更可怕。

我害怕讓別人失望,也害怕類似「永恆」「長久」「一輩子」之類的字眼,會讓我有一種羊入虎口的受害感,這可能是受到我爸媽的影響。

分手後得病_分手生病_談戀愛總想分手是病嗎

小時候我爸對我的要求很高,給我訂定條款翔實的家庭計劃,搞積分制。例如小學考試,他會規定考雙百加幾分,一科一百加幾分,沒有一百就不加分,到了中學就是看年級排名,平時還有做家務,不做家務要倒扣分。

具體結果怎麼樣不記得了,反正一次都沒有兌現過獎勵,日常還會常常因為各種小事被我爸陰陽怪氣。

另一方面,我爸媽的關係很扭曲。他們佔有欲都很強,兩個人動不動就吵架。有時候我媽要晚回家沒報備,就會受到我爸的冷嘲熱諷。他們分居離婚的次數,加起來多到兩隻手都數不清,但還是固執地分分合合。

印像中我爸還打過我媽,有一次他們打壞了一張桌子,中間的玻璃碎了一大片。為了阻止他們,我直接站到桌子上,讓玻璃扎進我的腳裡,然後他們看到我的腳流血了,就不再吵了。

這種操作很極端吧?但除了透過傷害自己去引開他們的注意,我也想不到別的辦法。

所以與其說我只想要短期的戀愛,不如說我在目前的人生階段缺乏處理長期親密關係的能力。

分手生病_分手後得病_談戀愛總想分手是病嗎

說到底,能夠同甘共苦的靈魂伴侶是電視劇,「真愛」不過是一個虛構的概念,要求別人為自己做到同甘苦共患難的不是真愛,而是脅迫。還有人認為「真愛」就該天長地久,我不是非常理解這種誇大的必要性,承認愛會消失有那麼難嗎?

不過,我也願意承認,在某一刻的愛意是真實的,速食愛情也是一種愛情。

更何況愛情本來就是私人的事,大多數情況下不涉及公序良俗,即使真的涉及到了,那很多道德觀也早就是上世紀的道德觀了,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

如果有人因為短期戀愛就指責我自私、沒責任感,那我也不在乎──拜託,誰談戀愛是抱著耶穌救世的宏願去談的啊。

tags:#陪伴#速食愛#年輕人#理想愛#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