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7歲少女經常惡夢纏身,甚至有「鬼壓身」、瀕臨死亡的感覺,導致她時時處於驚恐之中。
經過與專業心理諮商師多次交流後,才找到其中的原因,竟與多年前的一場意外有關。
從一個惡夢開始
她白天滿腦子都是“死亡場景”
晶晶(化名),高二女生。有一天晚上,她做了個夢:夢見自己死了,躺在了棺材裡……她不想死,想從「死亡」中掙脫出來,驚呼著「救命啊,救命」。母親被晶晶驚醒,連忙起身,喚醒女兒。晶晶大汗淋漓,埋在母親懷裡,「媽媽,我不想死,我好怕」。以為只是個惡夢,醒來了,一切就都過去了。未曾想,這只是惡夢生活的開始。
週末時,晶晶和弟弟一起去看了電影。這是一部戰爭片,血腥的場面又讓晶晶害怕起來,頓覺頭昏、胸悶、發抖,喘不過氣來。她趕緊離開觀影區,接著就癱在走廊上,過了好久才緩過神來。
晚上“鬼壓身”,白天滿腦子都是“死亡場景”,這樣的情況反覆出現,晶晶無法正常學習、生活……母親只能帶著她來到富陽區心理諮詢工作室,向心理諮詢師求助:「我女兒是不是廢了,還有救嗎?」母親很不解,他們夫妻恩愛,家庭和諧,家裡也沒有什麼大變故,女兒怎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經過溝通與評估,諮商師認為,晶晶得了“死亡恐懼症”“急性驚恐發作”,需要心理治療。
透過9次沙盤治療
心理諮商室找到了答案
心理諮商師讓晶晶做沙盤遊戲。在開始的幾次沙盤中,晶晶呈現了各種死亡場景,幾乎每次都用到骷髏頭、黑白無常等沙具……諮商師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希望幫助晶晶從死亡恐懼中走出來。
在一個月的心理治療過程中,晶晶晚上做惡夢、白天害怕死亡的次數漸漸減少。兩個月過後,上述症狀基本上消失,晶晶恢復正常學習和生活。諮商師給晶晶繼續做沙盤遊戲治療。
△沙盤治療室
晶晶的第九次沙盤中,有河流,有船,有魚,還有她的兩個童年好夥伴和一隻可愛的小狗…
晶晶告訴諮商師,那年,她小學六年級,有兩個同班女同學,帶著小狗到江邊玩。傍晚,小狗回來了,但兩個同學卻沒有回來……當時的悲慘情景,時隔多年,晶晶仍能清晰「復原」。晶晶指著一個小女孩的沙具說,這就是一週後找到的那個同學的遺體,而另一個放在船下面的小女孩沙具,就是至今沒有找到的那個同學,可能是被船槳打爛了,然後被魚吃了…
晶晶把這一切告訴諮商師後,心裡頓時覺得舒服多了。諮商師也終於找到了晶晶發病的真正原因。她失去了童年夥伴,很是傷心,這個“哀傷”遲遲沒有得到正確處理,成為她心裡抹不去的“痛”,時隔多年,表現為極度的“死亡恐懼症”,以致經常“鬼壓床”,攪亂了正常的生活軌跡。
之後,諮商師為晶晶補上了“哀傷處理”,並正確認識“死亡”這個生理現象,讓她徹底走出心理陰影。
恐慌發作症狀
與心臟病發作症狀相似
突發心慌、胸悶應到醫院就診
什麼是死亡恐懼症?為何花季少女會如此害怕死亡?區三院精神科醫師週思解釋,這種異常痛苦、瀕臨死亡的感覺與臨床上「急性恐慌發作」這個疾病有關。
恐慌發作表現為反覆出現心悸、出汗、震顫等自主神經症狀,伴隨強烈的瀕死感或失控感。恐慌發作可以有明確的誘因,也可以沒有明確的誘因。譬如案例中的晶晶,她最開始因為一個夢發病,隨後便處在惴惴不安中,其後生活中隨便一件小事都會誘發她的疾病,發作通常非常突然,並且一般在幾分鐘內就會自行緩解。
這種疾病通常發生在一個人「面臨壓力」的時候,壓力可能是身體上的,例如精疲力竭,也可以是情緒、精神上的,例如遇到重大生活變化。週醫生形容:“人是很聰明的,身體是會說話的,當你的感受到了壓力,身體會用自己的方式來告訴你。”
由於恐慌發作症狀常常與心臟病發作症狀相似。因此,初次出現突發心慌、胸悶等症狀,為了安全起見,要盡快到醫院就診。
△心理治療
當確認為恐慌發作時,可以做一些深呼吸和正念練習,來幫助自己放鬆。例如,閉上雙眼,想像自己在某個安全的地方,然後深深地、慢慢地呼吸,這些練習可以幫助緩解因恐慌發作而出現的肌肉緊張。同時,可以試著把想法轉移到正向思考上,提醒自己「雖然這段經歷不愉快,但並不危險,會過去的」。當然,最初這些練習都需要在心理醫師的指導下來進行。
當自己調整不了時,要及時到精神專科或心身醫學科就診,使用藥物或認知行為療法等進行治療,一般來說,驚恐發作預後較好,治療不但能夠明顯改善驚恐症狀,還能改善因擔心病情而產生的焦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