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之間是不是「正緣」,其實很好判斷:4個字

1.

人們說一些話,在絕大多數時候,都不是為了說這句話本身。而是為了說另外一句話。這就如同我們在設定目標前行的時候,走的每一步,都是為了抵達最終的目的地。而不是為了眼下這一步。你能不能聽到對方言語背後,到底在說些什麼?或者,在那些認真傾聽的時刻,你是否意識到這些話的存在?兩個人之間的所謂正緣,並不在於對言語的領會。而是每個人都懂得對方的「言外之意」。這才是默契的來源。什麼是言外之意?要深刻理解這看似簡單的四個字,首先要明白什麼是語言。每個人,每天都在說話。和愛人說,和朋友說,和同事說,和家人說,甚至和自己說。每個人每天也都在聽大量的話。但對語言這件事,卻往往「日用而不知」。沒有真正清楚語言的本質是什麼。因此會說錯話、聽錯話,沒有很好地使用自己的話。

2.

語言——任何一種形式的語言,本質上都是行動的壓縮與拓展。或者,語言本身就是一種行動。你感到飢餓,於是想吃東西。接著,你去街上買菜,回到家裡切菜,燒油,做飯,進食。飢餓帶來了目標,目標帶來了行動。那麼,語言呢?語言在其中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如果你被爸爸媽媽照顧,當你感到飢餓的時候,你會說:「媽媽,我餓了。」於是,愛你的母親就會為你做飯。你透過行動達成了目標。只不過,這種行動是「說話」。兩個嘴唇在碰撞,胸腔在震動。在本質上,它和你抬起手腳沒有區別。只不過,語言可以幫助你做比手腳更多的事。你可以更省力。如果你讓媽媽做飯,你自己就不必做了。如果你不想讓媽媽做你不喜歡吃的西葫蘆,你只要開口就好了。不必用你的手,按著媽媽的手。這些都是行動的壓縮——透過使用語言,你比使用自己的手腳行動,更快達成了目的。你還可以透過語言,將生命的體驗延展得更深刻。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當你長大之後,吃到了一份很像小時候媽媽包的餃子。你講述出了內心的感動。那些詞語帶著回憶的形象,驅動著你身體的內啡肽、血清素、催產素、多巴胺等等能夠為你帶來豐富感受的神經遞質。它們共同為眼前這頓餃子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傾聽你的人,也因為這些語言,得到了同樣的體驗——如果他也有相似的記憶的話。最後,你還可以超脫空間與時間的限制。這也是一種延展。我們知道,萬物是普遍聯絡的。其中,最重要的聯絡,就是「因果」聯絡。可是,一些當下的果,需要追溯到久遠的因,甚至積累的因。而我們又必須將兩種事物放在一起,才能感知到關係。如果你的眼前只有白色,你分不清什麼是白色。反之,如果你的眼前只有黑色,你也分不清白色。只有黑色與白色一起出現在你眼前的時候,你才能分辨它們,感知到兩者的關係。如果你見過黑與白,但它們沒有同時出現,而你卻成功分辨了,那是因為在你的腦海中,它們同時出現了。你看到白色是白色,是因為你內心裡同時看到了黑色。只不過除非你有意觀察,否則很難意識到這件事。你沒有辦法透過語言之外的行動,將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關係,放在一起比較。因為時間會過去。空間也無法移動。當我們使用語言的時候,很容易就能將兩個不同空間、不同時間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較——當然,這種工作我們會在潛意識中不斷進行。這就是靈感的來源。

3.

任何一種行動,都是為了目標服務的。對行動而言,我們稱之為目標。對語言而言,我們就稱之為言外之意。就像在看一個人行走的時候,你不能只看到他走的每一步。還要看到他走路的目的。假設,一個人的目標,是從北京走到上海。那麼,在他抵達目的地之前所走的每一步,都不是為了這一步本身。每一步,都有其「言外之意」。這個言外之意,就是他想要抵達上海。即使所謂「超脫」,所謂活在當下,本身也是目的。專注呼吸,專注感受,專注每一步的行走,都有「活在當下」的言外之意。同樣的,和一個人交談,你也不能只聽說出口的話。尤其是在相處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就會忘記這一點。因為我們「在一起」的目標已經達成了。可我們都知道,在一起是不夠的,還要更好地在一起。在剛剛開始戀愛的時候,身體中的荷爾蒙驅動著你完全投入到彼此之間的互動裡。這種投入充分調動了你們的本能,因此,你們能夠聽得出對方真正在表達的是什麼。早安不是早安,而是「每天醒來我想到的都是你」。在幹嗎不是在幹嗎,而是「我此時此刻正在想念你」。今天的夕陽真美不是在讚美夕陽,而是「為此刻身邊有你而喜悅」。可是,一旦進入到相對平靜的階段,最初對互動的投入,就會變得分心。你們很少再去聽「言外之意」。你們只想去理解那些表面文章。因為理解表面省時省力——當然,它的代價也是巨大的。就是你們的生活裡,充滿了大量的無效溝通。想想看,當你的愛人講話的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而你回應了這句話之後,繼續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你在做的事情上,會發生什麼?當你的愛人哭著對你說:「我恨你」,TA又是在表達什麼?人的心靈如鐘擺——這是我經常提到一點。這意味著朝著「恨」方向擺動的鐘擺,會隨著這種關於恨表達的強度,逐漸增加走向愛的動力。恨是為了表達愛。這才是恨最終的目的。

4.

聽到言外之意,回應言外之意。這才是溝通的秘訣。而這個世界上最令人感動的理解,同樣也是在理解對方的所有言外之意。想想看,你是一個從小有著飛行員夢想的人。但是成為一個飛行員,你需要強健的體魄。於是,你練習跑步、舉重、攀巖,你閱讀了許許多多的關於飛行的知識,以及飛行的歷史。一個人看到你跑步的時候,對你說:你真是一個跑步愛好者。一個人看到你閱讀的時候,對你說:你真的是一個愛學習的人。但另外一個人,TA與你相處如此之久。不只是在現實裡,還包括內心裡。由於TA總是將你放在心裡,於是,你的種種行動經常「在同一時間,出現在TA 的腦海之中」。TA將你的種種在心中並置,忽然有一天看到這些行動背後的關係。於是TA對你說:你一定能夠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飛行員。那麼,你會為誰而感動?如果你的愛人對你說:「我恨你」。而你卻看到這背後是在表達愛。因此,你回應了這個目的。使用傾聽、理解、擁抱的方式,將你的所有注意力,都投入到你的愛人身上。幫助TA達成愛的目的,就像那個愛孩子的母親,幫助孩子達成進食的目的,你又會收穫什麼?看到表象是容易的。但真正有價值的存在,永遠都在表象之下。這放在感情中也是同樣。所謂「你懂我的欲言又止,我懂你的言外之意」。正是如此。而當兩個人都懂得語言背後的含義,都願意用心去理解這些含義,就是彼此的正緣。這意味著,哪怕是最無聊的對話,你們也都樂在其中,因為你們明白:那些無聊的對話,其實都是在表達一件事:「我很願意和你在一起,無論做什麼。」文/勺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