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講話中出現贅詞的原因有2個:
第一,人的口頭語言表達受大腦控制,當大腦思路跟不上的時候,口頭上就會出現嗯、啊、哦、這個、那個、然後、就是等贅詞或口頭禪。
第二,壞習慣所致,即便思路清晰,但長期以來的講話習慣導致不由自主地出現贅詞。
我的建議:
針對第一種原因,大腦思路跟不上的時候,提醒自己停頓、換一口氣,用停頓和換氣來代替說贅詞,既能夠吸引觀眾注意力,也能幫助自己開啟思路。
有些人會感覺演講中出現停頓,觀眾會不舒服,其實不然,停頓能給聽眾吸收消化的時間,還能吸引聽眾的注意力,所以在必要處要刻意加上停頓。
第二種原因,壞習慣造成的贅詞建議戒除。就像官腔中時不時出現的“……啊,這個……”,讓聽眾很反感。3個具體的小建議:
(1)可以聽一下自己的講話錄音,換位思考,就會明白聽眾聽你講話是多麼難受;
(2)也可以徵求一下部分觀眾的意見,問問他們對你的贅詞口頭禪怎麼看;
(3)把贅詞換一種說法,豐富語言詞彙,例如把“然後”換成:後來,緊接著,接下來,第二天,過了一會兒……
贅詞管理的目的不是要徹底消除贅詞,而是要讓聽眾聽著舒服、自然
1、人不是機器,普通演講不是播音主持,出現贅詞是正常的,符合人之常情。
2、聽眾不能接受的是那些刺耳的、頻率太高的贅詞,有些人每講一句話就會帶一個贅詞,這會讓聽眾受不了,因為它破壞了語言的節奏感、韻律感。
3、聽眾對於那些偶爾自然的贅詞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根本注意不到。就像我們看一些談話類節目,主持人偶爾出現的贅詞你根本不會留意,更不會感到難受。
4、有些人出現特定的口頭禪,反而會突出他個人的語言風格和特色。比如混沌大學李善友教授講話中會多次出現“巴特”這個詞,觀眾已經習慣,甚至樂意接受;《狄仁傑》電視劇中狄仁傑經常說的“元芳,你怎麼看?”已經成為他個人的語言標誌。
5、除非聽自己的錄音感覺贅詞太多,或者他人反饋你贅詞太多,一般的演講場合不用刻意迴避,這是個性、人情味的自然體現。當然,演講比賽、嚴肅場合的講演要嚴格避免贅詞,例如國家申奧演講、新聞聯播、超級演說家演講比賽等。
本文作者簡介:
李朝傑 | 演講教練,杭州AACTP培訓師演講俱樂部第4任主席,杭州創業AACTP中文演講俱樂部創會主席,國際演講會演講比賽小區冠軍、中區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