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勢之術:不要抱怨手裡沒有資源,謀略家就靠這幾招,就能夠四兩撥千斤

古人講:“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生存和發展,固有資源的多寡,往往決定著一個人的起點。但真正的謀略家懂得,即便手中資源匱乏,也能透過巧妙的借勢之術扭轉局面,實現以小博大、以弱勝強的奇蹟。那麼如何理解借勢之術的原理和操作呢?筆者研究謀略與兵法多年,在這個問題上也反覆思索很久,個人認為,下面四招是借勢之術的精髓。

一、借用大佬名義

當自身實力尚弱時,咱們要主動地靠近勢力強大的大佬,嘗試與大佬形成一種相對“親密”的關係,並不失時機地借用他們的“名義”發號施令。從古至今,對於弱者來說,這都是一種高明的策略。這方面,“狐假虎威”和“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典型的案例。

在“狐假虎威”的故事中,狐狸巧妙地藉助老虎的威風,令其他動物望而生畏。在現實中,這意味著與有影響力的人物或團體建立聯絡,藉助他們的聲譽和權威來為自己的行動背書。

“挾天子以令諸侯”則更為深刻地體現了借用名義的力量。在東漢末年的群雄逐鹿中,誰掌握天子這一象徵最高權威的名義,便能在諸侯之間發號施令,整合資源。曹操之所以能夠成為三國之中第一個崛起的新興勢力,就是靠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沒有“正統”的名義,是難以吸引主流的勢力和人才加盟的。

在現代的商業社會中,這可能表現為藉助權威機構的認證、知名專家的推薦或行業標準的制定者的支援,來提升自己在行業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大家要注意,這種借勢的操作,並非只是簡單的依附行為,而是需要我們精準地把握與大佬之間的關係,既要充分利用其名義帶來的優勢,又要避免過度依賴而失去自身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從而為人所制。

二、借用外部威脅

俗話說:“人微言輕。”因為缺乏實力,他人對我們的意見很可能會置若罔聞。這時候咱們在適當時機向其展示外部的嚴重威脅,這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迫使其不得不從。蘇秦的“合縱”和張儀的“連橫”便是很好的例證。

蘇秦的“合縱”策略,透過向各國展示秦國的強大威脅,說服各國聯合起來共同對抗。這樣的“統一戰線”建立之後,這也使得自己成為六國聯盟的盟主,相容六國的宰相。張儀的“連橫”則是反其道而行之,透過分化對手,利用各國對他國的擔憂和恐懼,實現秦國的戰略目標。這兩者本質上其實都是一致的,都是利用外部威脅來借勢。

但大家在運用這一策略時,必須對外部威脅有準確的判斷和清晰的闡述,否則可能會被視為危言聳聽,反而失去他人的信任。

三、借用公共資源

許多資源是天然存在且可供大家使用的公共資源,關鍵在於能否善於發現並巧妙運用。兵法中的“因地制宜”以及人們常說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都蘊含著這一道理。

“因地制宜”,強調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條件,制定相應的戰略和戰術。在商業活動中,這可能表現為根據不同地區的市場需求、消費習慣和資源優勢,開展有針對性的業務。比如,在旅遊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旅遊業相關產業,在農業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農產品加工和銷售。

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則更直觀地表達了對身邊資源的利用。一個地區如果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可以發展礦業及相關的加工產業;如果擁有獨特的文化遺產,可以發展文化旅遊和創意產業。

四、借用未來變化

事物的發展變化是永恆的規律,能夠提前預知變化的結果,並巧妙借勢,是謀略家的重要本領。“借雞生蛋”便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在商業世界中,這意味著敏銳地捕捉到市場的趨勢和需求的變化,提前佈局,藉助未來的發展機會實現自身的成長。例如,在網際網路技術剛剛興起時,一些個人和企業透過與提前佈局電商和自媒體,投入很低成本就獲得流量紅利。

從歷史來講,呂不韋的“奇貨可居”也屬於這類操作,呂不韋透過預測到贏異人未來有繼承秦國王位的機會,提前對其投資,獲得了名垂青史的機會。

總而彥之,借勢之術是謀略家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實現突破的重要手段。透過借用“大佬名義、外部威脅、公共資源未來變化”,能夠以四兩撥千斤之力,在複雜的競爭環境中開闢出一條成功之路。然而,借勢並非一勞永逸,需要不斷地觀察、思考和調整策略,才能在變化多端的社會中始終保持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