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年號“永樂”。
朱棣在位期間重視經濟,勤政愛民,善用人才,振興文化,開疆拓土,疏浚大運河,打造了歷史上有名的永樂盛世。
01、出生戰亂,受嚴格教育
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生於應天府,五月,陳友諒兵寇池州,不久又傳來陳友諒進攻太平的文書。
軍情緊急,朱元璋甚至對這個兒子都來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線指揮作戰。
1367年舊曆年底,朱元璋祭告太廟,為自己渡江後生的七個兒子逐一命名,第四子命名為“棣”。
朱棣與眾兄弟受到了嚴格的軍事訓練,朱元璋命令朱棣與兄弟們都穿著麻鞋,裹上纏腿,像士兵那樣到城外遠足。
十分之七的路騎馬,十分之三的路要步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不時還要在演武場上練習武備。
1368年十一月,朱元璋在宮中建成“大本堂”,廣集藏書、延請名儒,朱棣等皇子和勳貴子弟便開始在其中讀書學習。
02、在鳳陽曆練,增長才幹
1376年,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即將前往封地,朱元璋便派遣朱棣和秦、晉二王前往“中都”鳳陽,觀摩祖宗肇基之地,瞭解明朝的基業由何而興。
在那裡,他們學會了如何管理與協調步兵、騎兵與炮兵部隊,學會了如何組織部隊行軍、偷襲與撤退。
如何利用天氣及地形做掩護,如何鼓舞士氣、穩定軍心。他們不僅能熟練掌握各種武器,更懂得了如何成為一個戰士、一名將軍、一位統帥。
除了學習作戰指揮,朱棣兄弟還要學習作戰的後勤供應,如何有效運輸糧草、救治傷員、籌措軍費等等。
白天訓練完畢之後,儘管相當疲勞,朱棣還是會抽出時間,在燈下研讀兵書,學習古人的智謀。
朱棣先後三次被派往鳳陽常駐。朱棣深入田間地頭,體察民情,增長閱歷,以便將來能提出更符合民意的治國決策。
03、就藩北平,培植力量
1380年4月16日朱棣就藩北平。這一時期,北平擔負著防禦蒙古貴族侵擾的重要任務。
就藩後的第二年,朱棣就跟著自己的岳父徐達遠征北元,開始了真刀實槍的戰場歷練,徐達對這位女婿也是悉心提點、傾囊相授。
徐達又多次赴北平練兵,每次朱棣都是陪同左右、認真學習,徐達也幾乎將自己一生的作戰的經驗和體會悉數傳授給了朱棣。
朱棣在北平期間,積極參與了明朝的邊防事務,展現了出色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諸王初封時,明太祖都要為他們選一名僧人加以輔佐。朱元璋給朱棣的有一位僧人叫姚廣孝,法名道衍,是一位頗有謀略與學識的人。他們一見如故。
1382年,姚廣孝隨朱棣北上燕邸,後來與他交往密切,十分投緣,他又向朱棣推薦了兩個人,一個叫做金鐘,一個叫做袁珙。這兩人都成了朱棣的謀士。
他們在北平為朱棣出謀劃策,招攬人才,訓練軍隊,使朱棣逐漸成為一個有勇有謀的軍事家。
04、出征漠北,名聲大振
1389年正月,朱元璋改大宗正院為宗人府,命朱棣擔任右宗正。出征漠北俘獲北元太尉。
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大將軍,率列侯趙庸、曹興、王弼、孫恪等赴北平,訓練軍馬,聽燕王節制,以出征漠北。
燕王率傅友德等出古北口,偵知北元太尉乃兒不花等駐牧迤都,遂揮師前進。
這時適逢大雪,諸將欲待雪止再進軍。朱棣卻認為天降大雪,敵軍必然意料不到明軍將至,應當乘雪速進。
大軍進抵迤都,與元軍僅隔一沙磧,竟未被發覺。雖以重兵壓境,朱棣仍欲智取。派部將觀童前往敵營勸降。
觀童與乃兒不花是舊識,正在勸降時,明軍已大敗元軍,乃兒不花想乘馬逃走。
觀童告訴他這是燕王的軍隊,不必害怕,邀請乃兒不花一同到明軍營帳中請降,果然被設酒款待。
乃兒不花深受感動,便帶領部落和馬駝牛羊,一起歸降了明軍。捷報傳到京師,朱元璋高興地說:“肅清沙漠者,燕王也!”
自後,朱棣威名大振,更受倚重,屢次被朱元璋授命參與北方軍事,節制士馬,總率諸王防備邊患。
05、削藩受到威脅,發動靖難之戰
朱允炆用齊泰、黃子澄之議削藩,不到一年時間,周王、岷王、湘王、齊王、代王先後被廢。
朱棣則在加緊活動。他挑選壯士充實自己的護衛軍,以勾逃軍為名,收羅異人術士。
姚廣孝建議把燕王府的地下通通掏空,大批工匠在裡面打造兵器,之後,姚廣孝以一個僧人的身份,監督燕王府計程車兵訓練。
為防止聲音太大被外面的人聽見,朱棣把王府改成了鴨子養殖基地,每天一邊是鴨子在嘰嘰呱呱亂叫,一邊是鐵匠們在叮叮噹噹地造武器,特別熱鬧。
1399年六月,齊泰將燕使鄧庸下獄審訊,具得朱棣將舉兵反狀,乃發兵逮燕府官屬,並密敕張信逮捕朱棣。
張信為朱棣舊部,遂降朱棣。燕王朱棣各種裝瘋賣傻,瞞過明惠帝朱允炆的耳目,七月,朱棣以計擒殺張昺、謝貴。
並命燕府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佔據北平,隨後又率領軍隊南下,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要把明惠帝朱允炆身邊的“奸臣”進行誅殺。
從此開始了歷時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他命令親信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將士八百人入衛王城。
這時,北平都指揮使謝貴帶領在城的七衛軍隊和屯田軍士包圍了王城,並用本柵截斷了端禮門等的通道。
戰事之初,因北方諸將多朱棣舊部,降朱棣從戰者甚多。朱棣先後下居庸關、懷來,捕獲南軍將領宋忠。趁勢攻下遵化,永平投降。
1399年八月,朱允炆以太祖舊將耿炳文為大將軍,率師30萬伐朱棣。大軍到達真定,先鋒抵雄縣,為朱棣所襲,9千人全部戰死。復戰於真定,又大敗。
朱允炆遂以勳戚李景隆代耿炳文。九月,江陰侯吳高帶領遼東兵馬圍困永平。李景隆合兵五十萬,進軍至河間紮營。
十月,朱棣親自率精騎襲大寧,執寧王朱權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顏三衛騎兵,兵力驟增。
李景隆乘虛攻北平,但不能克。燕王師自大寧返回後,於鄭村壩大破李景隆軍。李景隆退軍德州。
九月,朝廷升鐵鉉為山東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師與燕軍會戰於東昌,燕師大敗,主將張玉戰死。
這時,姚廣孝提出,燕王大軍不應再固守攻城略地,而應集中兵力,一舉攻佔京師。
朱棣認為此計有理,迅速組織部隊,擺脫朝廷在北方的重兵包圍,改而從敵方兵力薄弱之處穿插。
1402年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師渡江,下鎮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降,南京城陷,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
06、南京即帝位,排異己,封功臣,
1402年,朱棣攻佔南京後,開列“奸臣榜”,誅殺了一部分建文朝臣,例如方孝孺及其宗族親友被殺者八百七十三人。
其門生盧原質、鄭公智、林嘉猷皆殉難;黃子澄、齊泰等被誅殺滅族,練子寧之死,棄市者一百五十一人,家族被抄沒戍遠方者又數百人等。
1402年六月十七日,朱棣拜謁孝陵,然後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
七月初一日,祭告天地,宣佈革除建文年號,改當年為洪武三十五年,從此開始了他二十二年的統治。
改封吳王朱允熥為廣澤王,衡王朱允熞懷恩王,徐王朱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