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氏(1332年8月9日-1382年9月17日),女,漢族,南直隸鳳陽府宿州人,滁陽王郭子興的養女,明太祖朱元璋的結髮妻子。至正十二年(1352年),馬氏嫁於時為紅巾軍將領的朱元璋為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於應天府(今南京市)稱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立馬氏為皇后。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馬皇后病逝,享年51歲,葬於明孝陵,諡號孝慈皇后。永樂元年(1403年)上尊諡號: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后。嘉靖十七年(1538年)加上尊諡號:孝慈貞化哲順仁徽成天育聖至德高皇后。
馬氏的祖上曾是歸德府宿州富豪。父親馬公家住新豐裡,由於樂善好施,所以家業日漸貧困。母親鄭媼,在1332年生下馬氏不久就去世了。馬公沒有兒子,視馬氏為掌上明珠。馬氏自幼聰明,能詩會畫,尤善史書,性格也頗倔強。
馬氏的父親馬公因為殺人避仇,逃亡他鄉,臨行時將愛女託付給生死之交郭子興。鄭媼早卒,其後馬公也客死外地,郭子興越發可憐此女孤苦,收為養女。郭子興教她文化知識,夫人張氏則手把手教她針織刺繡。十幾歲的馬氏聰明無比,凡事一經指導,馬上知曉。年近二十的馬氏,模樣端莊,神情秀越,還有一種溫婉的態度,無論何等急事,她總舉止從容,並沒有疾言厲色,所以郭子興夫婦很是鍾愛馬氏,一直想給她找一個好夫婿,使她終身有托,不辜負馬公遺言。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社會黑暗,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使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河南、江淮一帶大旱,赤地千里,而黃河又接連決口,饑民遍野。到至正十一年(1351年),河患已經連續六年,天災人禍把廣大農民推向死亡的邊緣。這年五月,江淮流域終於爆發了以劉福通為首的大規模的紅巾軍起義。
1352年(至正十二年),郭子興在定遠(安徽定遠)起兵響應。郭子興聚眾燒香,成為當地白蓮教的首領,同年農曆二月二十七日,率領起義軍攻下濠州後,郭子興自稱元帥。
濠州鍾離人朱元璋前來投奔郭子興的義軍,朱元璋入伍後精明能幹,處事得當,打仗時身先士卒,獲得的戰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興元帥,得了賞賜,又說功勞是大家的,就把賞賜分給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隊中的好名聲傳播開來。郭子興也把他視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總是和朱元璋商量 。
郭子興見朱元璋是個人才,對自己的事業將會有很大的幫助。於是便把養女馬氏許配給了朱元璋。馬氏與朱元璋成親後,和朱元璋感情深厚,追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精心輔佐朱元璋。
這個平凡的女子,在困難的歲月裡,她沒有嫌棄出身貧賤的朱元璋,而是跟隨著他,為他奉獻了自己的一切,無論環境多麼險惡,情況多麼複雜,她始終遵守了自己當年的承諾。
她救朱元璋於危難之中,在朱元璋被困、就快餓死的情況下冒著生命危險給朱元璋送飯。她雖然是個女子,卻頗有膽識,陳友諒進攻龍灣時,她捐出自己所有的首飾財物勞軍,並組織婦女為軍隊縫補衣物。
即使在大富大貴後,她也保持了簡樸的作風,不驕不奢,並勸告朱元璋不要忘記民間的疾苦,甚至在用人上,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願得賢人共理天下”,被朱元璋引為至理名言。
更難能可貴的是,她阻止了朱元璋的很多惡行。
朱元璋要殺朱文正,她勸告朱元璋,朱文正是你的侄子,立有大功,請你不要殺他。
朱元璋要殺李文忠,她勸告朱元璋,李文忠是你的外甥,也是你的養子,留他一命吧。
朱元璋要殺宋濂,她跪下求朱元璋,宋濂是太子的老師,老百姓尚且尊師,何況帝王家呢。
她就是這樣用她的慈愛去關懷每一個她認識或是不認識的人,把他們從朱元璋的屠刀下救出來。
她比朱元璋更知道人命的可貴。
她重病後,自知很難醫好,居然拒絕醫生為她醫治,朱元璋問她原因,她的回答實在感人心魄。
她說:人的生死是由命運決定的,求神拜佛是沒有用的,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如果讓醫生為我醫治,服藥無效,陛下一定會降罪於醫生,這是我不想看到的。
這是一個始終用自己的愛心關懷他人的人,即使在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她還是那樣做的。
她在病榻上留下了給朱元璋的遺言:
“願陛下求賢納諫,有始有終,願子孫個個賢能,百姓安居樂業,江山萬年不朽。”
含笑而逝。
歷史上那麼多皇后,唯獨讀到馬皇后的故事,讓我感動到流淚。
被她的善良感動,這樣的皇后才配得上真正的母儀天下吧。
因為她的善良、她的賢德,所以朱元璋才會對她又愛又敬。
所以,在她去世時,心比鐵石還堅硬的朱元璋,才會控制不住放聲痛哭,以此才能哀悼這個他一生中最愛的女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