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各具特色的過年風俗,無不傳達著同樣的幸福主題,寄託著同樣的希冀願景。
新春鐘聲鳴響之際,歡騰會響徹神州城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節等一系列節慶組成農曆新年整個節日。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各具特色的過年風俗,無不傳達著同樣的幸福主題,寄託著同樣的希冀願景。我這裡想講講膠東半島一帶的過年風俗。
祈願餃子
大年三十,一夜連雙歲,爆竹點燃喜慶,把祝福寫滿新年。年夜飯是重頭戲。
小時候,過年盼的是能穿上嶄新的衣裳,吃大魚大肉。尤其是年夜飯,在沒有外來客人的情況下,自家「招待」自己的最美一餐。無論各家條件如何,這頓年夜飯可是大人小孩都翹首期待的,萬萬忽視不得。 “忙碌一年了,誰家過年不吃頓餃子”,人們掛在嘴邊的這句口頭禪,說得再實在不過了。
膠東吃餃子。年三十晚上的餃子,一般當天下午就要開始忙活。有肉有菜,包餃子就現成了。
面和好,餡調好,這時候母親會悄悄地從炕席下面摸出幾個平時準備好的新硬幣來,放到瓷碗裡,倒上一些度數高的白酒消消毒,再找出幾個紅棗、花生、栗子用熱水泡著,還得準備一點紅糖,一併放在面板上。包一會兒帶餡餃子,母親就會從碗裡撈出一枚硬幣包進去,或是拿起個棗子、栗子,或是挖一點紅糖,分別包到裡面。
快到晚上十二點,忙年的氣氛頓時濃起來,每家每戶都要開始煮水餃。這時候,當地講究燒火不能用短草,必須用那些從山上割來的長草,預示著新一年紅火日子長長的。餃子煮好後,要先盛出幾碗來,分別敬天地和祖先。到十二點整,農家院裡院外紛紛燃放起鞭炮,噼裡啪啦的轟鳴聲此起彼伏,山里山外一片沸騰。放完鞭炮才能開飯,這也是一頓全家一年中最為珍貴的團圓飯。包進餃子裡的「驚喜」就是祈願:吃到紅棗,「意味」新一年起早幹活,能勤勞致富;吃到栗子,「意味」新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有收穫;吃到花生米的,「預示」長壽;吃到紅糖的,「預示」生活甜蜜;吃到硬幣的,就「預示」新一年生意紅火。
花餑餑
很多地方的傳統民俗裡,大饅頭是年貨裡的必備品。饅頭在膠東稱餑餑,過年蒸餑餑,有「蒸蒸日上」的寓意。
記得小時候過年時,家家都要把這種大餑餑做成各種造型,配上五顏六色,活靈活現,格外增添喜氣。
老家蒸花饃的習俗,據說已有上百年歷史。春節時寓意「連年有餘」的「蓮花」饃和「魚形」饃,是必不可少的喜慶食品。大花饃的捏製,也是女紅比巧的一種方式。過去,一般都是用白面做好後,再在上面加各種顏色。如今,巧婦們都會用時令蔬菜汁拌成七彩麵團,例如綠色的是菠菜汁,紅色的是紅莧菜汁,黃色的是胡蘿蔔汁,紫色的是紫薯汁,橙色的是南瓜汁,在普通的剪刀、菜刀、小叉子等小工具輔助下,做成像徵多福多壽的“棗山”,寓意團圓的“花好月圓”,具有時令特色的“螃蟹形”饃…
蒸饃時,對火候有要求。火太急花饃表面會裂口,影響整體形象。必須用小火慢蒸半小時,容易散落的零件還要用牙籤一一固定,確保蒸煮的過程中不會散落。蒸好的大花饃一一擺在客廳長方桌上,有的花鳥狀的還要用枝條掛起來,生動好看。
正月裡,大女孩、小媳婦們會結伴走在街串巷,伴著笑聲一家一家地看花饃。誰家花饃俏,誰家花饃樣式多,不用說,這家巧婦就會成為當地的「名人」。
豆麵油燈
膠東一帶,正月十五元宵節要做豆麵油燈,民間稱「燈花」。在做好的豆麵油燈裡內,插一纏繞棉絮的小木棒,倒入豆油,當天晚上放在各處點亮,或拿著在家里四處照照,以祈求新一年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做豆麵燈,大都是用當年收穫的黃豆磨成面,加水調和後揉成硬硬的麵團,根據各種動物的不同形狀,切成大小不一的塊狀。巧者在手掌裡擦點食用油,拇指和食指三轉二揉,就能做成不同形狀的豆麵燈。講究的,燈得按月捏十二盞,寓意新一年日日新、月月順。做好後的豆麵燈須蒸熟,而且要在掀開鍋蓋後會特別注意,認為哪個月的豆麵燈裡蓄水多,就預示著哪個月會雨水多。這些「講究」如今年輕人都不信了,但會根據家庭成員生肖塑成各種動物形狀,蒸熟後放到適當位置上。如小狗燈要放到庭院大門後,寓意看好家護好院,小雞燈要放到雞舍旁,寓意雞鴨滿圈,小龍燈要放在水缸邊,寓意細水長流,等等。
元宵節晚上,大人們會將豆油燈插上一根根筷子,囑咐孩子拿著,去把家裡每個房間、院裡每個角落都照一遍,寓意一年裡亮亮堂堂,處處光明,乾淨利落。過了元宵節,這些豆麵油燈就可切成片,配上蔬菜一起燉炒,成為可口菜餚。
出門兒
煙台和青島一帶,人們把正月裡走親戚稱作「出門兒」。
那時候家裡連腳踏車也沒有,無論距離遠近一律步行前往。出門兒帶的禮品也都是過年時吃的餑餑、餃子以及水果一類,挎上一個小籃子,用布包袱一蓋就出發。
孩子們都願意出門兒。到親戚家,向長輩們磕一個頭,拜一拜,說上幾句過年的祝福話兒,就會喝到一杯糖水,這叫遠道而來甜一甜。然後,就一心等拿壓歲錢了。過去家家都不富裕的歲月,也沒什麼好餘錢,大多都是從炕席底下摸出幾個平時積攢的二分五分硬幣,最多也不過是一角二角的紙幣,塞到手裡就會喜得孩子們滿面滿足。
一戶親戚一戶親戚地走,早上趕過去,吃完午餐就回家。爬山過河,一路歌聲,正月出門兒的時光,在孩子心裡總是亮亮堂堂的。
還有一種出門兒特別有趣。就是正月初二女婿去岳父岳母家,也是媳婦「回娘家」的日子,在鄉下稱為「迎君日」。即使出嫁多年的女兒也會跟著女婿帶孩子回家,提著大包小包禮物向父母拜年。如果是新婚那年回門,還需備上大鞭炮,進門時候就點響,把團圓喜悅傳遞到村裡村外。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鄉村,沒有太多娛樂節目,可正月初二這一天,老家一直流行著「站街看客」的習俗。人們會早早起床,三三兩兩站在自家門前,不是為迎客,而是專門對他家出門兒前來做客的人評頭論足,往往將一些剛上門的女婿看得面紅耳赤。
年俗裡是年味。無論是包餃子、做年糕、放鞭炮,還是耍龍燈、盪鞦韆、擲荷包,以至於這些年的“看春晚、搶紅包、集五福”,年俗年味中的新變化,真實記錄著時代變遷。而那些古老習俗,刻印著我們一路走來的風景。那是我們與家鄉與親人共享的溫馨記憶,是無法忘懷的鄉愁,甜甜的鄉愁。
濃濃的年俗,古老的年俗,無論走多遠,記憶中總忘不了那甜甜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