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陶壎

陶壎(xūn) 商代 高(小)4.2釐米,(大)7.3釐米1951年河南輝縣琉璃閣一五零號墓出土

《呂氏春秋·仲夏紀》裡說,黃帝委派伶倫作律(“伶倫”是人名)。伶倫聽到鳳鳥的叫聲而仿製了樂器。這個傳說在壎上體現了它的真實性。

今天可見最早的陶壎是半坡遺址的一孔壎,其實就是可以模仿鳥鳴的狩獵工具。(所謂一孔,是指在不計吹孔的情況下,指孔只有一個。)

新石器時代的一孔壎逐漸發展為二孔壎、三孔壎(商代中期)乃至五孔壎(商代晚期),其發音能力也由一孔壎的小三度逐步發展為四聲、五聲乃至七聲音階的發聲。

河南安陽小屯出土的武丁時代的陶壎表明,公元前13世紀左右,中國已經出現了七聲音階

。《國語·周語》上伶州鳩(“伶州鳩”是人名)答周景王問時說,完善七聲音階出現在武王伐紂的過程中。結合出土的陶壎來看,這個傳說顯得非常真實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