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常說的黃毛小孩,現在卻成了不少家長的心病。寶寶頭髮又細又少,還發黃,要不要多剃幾次呢?老人常說的小時候要多幫孩子剃頭,將來頭髮會越長越濃密。還有常說的寶寶頭髮稀黃是缺乏哪一種微量元素呢?寶寶的胎毛要在什麼時候剃?打娘胎就帶出來的乳痂,在幫寶寶洗頭髮的時候需要一點點摳掉嗎?這些說法有依據嗎?下面我們來慢慢認識。
寶寶頭髮的生長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常見的頭髮稀少、發黃、剃髮困擾該如何科學看待呢?
「小黃毛」是因為體內缺乏微量元素?
很多寶寶出生時胎髮又黑又亮,但1、2個月後慢慢變得細黃起來,媽媽就開始擔心,是不是營養不良呀?寶寶體內是不是又缺乏什麼微量元素了?
咳,這很可能是遺傳。你可以讓老太太或婆婆幫忙回憶一下,你或是你老公小時候會不會也曾是一枚「小黃毛」?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娃顯然是像爸媽咯,那還有啥好困擾和糾結的?
仔細觀察下寶寶的頭髮吧,如果真的是營養不良或體內缺乏微量元素,頭髮枯黃、乾燥,且無光澤,髮質比較差,一般還會有別的症狀。而你家寶寶的「小黃毛」只是細軟、發量不多、顏色稍淡,但依然富有光澤,那媽媽根本不用多擔憂和懷疑了,隨著寶寶年齡漸長,他的頭髮會逐漸黑亮、濃密起來的。
枕禿:枕禿在民間又稱為“鈣圈”,其實與“缺乏鈣”無關
小嬰兒的枕頭部,也就是頭和枕頭接觸的地方,出現一圈頭髮稀少或沒有頭髮的現象叫枕禿。枕禿是小嬰兒生長發育中的正常現象。
小嬰兒平躺時間長,隨著生長,大概從滿月起,開始對周圍的物體興趣增加,2~3 個月後開始左右轉頭,摩擦枕部。
部分嬰兒因為雙側內耳發育不協調,似乎耳內有異物,為了緩解不適感頻頻左右轉頭。轉頭過程中枕部受到枕頭或床面多次摩擦,再加上頭部出汗多,所以造成和枕頭接觸的局部頭髮脫落並生長緩慢,枕部頭髮減少,甚至沒有頭髮。
枕禿在民間又稱為“鈣圈”,其實與缺鈣沒有任何關係。不論是母乳餵養,還是配方粉或混合餵養,都不需額外補鈣。隨嬰兒生長,約在2 歲,即可逐漸消失。其實,一歲的嬰兒沒有枕禿的極少,家長也不必為此焦慮。
同樣,枕禿與營養不足、受驚嚇等也無關;不論何種原因,枕禿屬於生理現象,隨著生長發育,會自行恢復正常,不需任何干預與治療。
乳痂:從娘胎帶出來的乳痂,該如何處理?
寶寶頭上的痂皮就是我們常說的“乳痂”, 他不會傳染,也不是寶寶不愛乾淨的表現,不需要特別的治療,一般在寶寶3~4週左右,就會逐漸好轉、慢慢消失。
乳痂該如何照顧?
堅持幫寶寶清洗頭部,用柔軟的棉布輕輕擦拭,最好不要直接用手指摳。更不要以為,一次性就可以把他全部拿掉,這樣可能會對寶寶頭皮造成傷害。
不要直接使用肥皂清洗,建議選擇嬰兒專用洗髮精來減少刺激,必要時,可使用植物油(或礦物質油),可選用菜油、橄欖油、杏仁油等。為確保清潔,最好把植物油加熱消毒,放涼,備用。清洗時先塗上植物油,乳痂脫落時,選用齒軟而鈍的嬰兒專用梳子輕輕的梳洗。
注意,秋冬時乳痂容易出現乾燥結殼現象,也要注意居家環境的保濕。
多剃頭,能讓寶寶頭髮更茂盛嗎?
寶寶的頭髮比較稀少,帶出去遛彎,見一個大媽就說“要多剃,剃光頭,剃了才會長”,還給我介紹一些偏方——比如用生薑給寶寶擦頭皮,指望能以此使寶寶的頭髮長得更茂盛。其實沒有任何科學根據證明擦薑能促進寶寶的頭髮生長,而且生薑汁會給頭皮帶來灼熱感,而且「辣」得寶寶很不舒服。
和出牙晚一樣,1歲內的寶寶不長頭髮是正常的,這也並非預示未來會發量稀少,只是因為寶寶的毛囊還沒發育好。等到2歲以後,大部分的寶寶都會長出茂盛的頭髮來——但這與是否多剃、是否用了偏方沒有半毛錢關係。
此外,剃頭很可能傷害寶寶。嬰兒的頭皮非常嬌嫩,在剃頭的過程中,刀片容易對寶寶的頭皮造成許多肉眼看不到的傷痕,從而造成表皮毛囊組織的損傷,且會為病菌打開無數的缺口,使其趁虛而入,因此,從預防感染的角度考慮,剪髮要比剃髮更合理、更安全。並建議為他準備一份「專人專用」的嬰童理髮器械,以確保衛生安全。
頭髮生長:寶寶的頭髮生長應該給予耐心,大面積掉髮需要重視,頭髮長得慢,稀黃要結合其他症狀判斷是否缺乏營養。
嬰幼兒處於生長發育階段,三歲內頭髮偏少並不代表,今後一定是頭髮偏少。頭髮生長需要時間,雖然有些嬰兒生後頭髮濃密,但隨著生長也會逐漸脫落、變稀,然後再開始長濃密。只要不是大面積脫就無須就醫。
頭髮稀疏大多不是疾病原因,生長只要等待!有的寶寶頭髮稀少與疾病有關,但還會同時伴隨情緒不穩定、味覺異常、體重減退等症狀。寶寶針對寶寶頭髮稀少不要一味的認為就是缺乏營養,要看是否伴隨其他症狀,做好記錄後諮詢相關醫生。